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三峡教案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 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
    (“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
    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5—9自然段。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
    (2)使用的工具。(独木船:陋)
    (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
    (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意志坚定)
    4想到这里,作者的思绪是否停滞不前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不是。“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飞到了两三百万年前。
    “人类的历史。翎毛”。这里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生动。“人类的历史”,说明了思路过渡的方向。
    作者联想到两三百万年前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作者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这样,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具体的人扩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歌颂了这种不畏艰难的首创精神。
    5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应该结束了,作者却并未停笔,而是任思绪继续延展到千百年后。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必然是对今天的超越,因此,未来的人必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至此,作者完成了他丰富的联想。
    6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明确:用景物描写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结束。
    作用:(1)首尾呼应,对照鲜明。由壮丽雄奇之景而引发联想,用恬静淡雅之景而出境。 (2)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7最后一段中的喜悦意指什么?
    明确:(1)是穿过三峡,游览美景的喜悦。 (2)是思接千载的喜悦。
    8点出作者漫想的线索。
    明确: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小结: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原文阅读
    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对三峡的景物一向是神往的。可是,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彩。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包括我在内。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三峡是大禹开凿的,那是古代神话,不是事实。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巴郡和蜀郡也是战国财的秦开始设置的。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的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的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的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的是宋朝的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的周秦时代,那时的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