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 问题一: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_有    _______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飞,
也不如船行得快。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揣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秋——萧瑟凄凉)
2. 问题二: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描写夏水之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从侧面表现江水之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从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静景:山(两岸连山,峰对峙)
动景: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揣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
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3.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人情人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4.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景,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三、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
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四、归纳升华,拓展应用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板书设计:
三峡三峡教案
总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雄奇险拔
三峡            夏水:湍急、迅猛
分写水  春冬之水:清幽            清幽秀丽
                          秋水:萧瑟凄凉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