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诞
生地及作者之争初探
摘要:近年来,曾唱红全国的经典红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成立工农政府》)的归属地争抢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目前仍有鄂豫皖3 省4 个县争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笔者研究认为,这首诞生于1929 年秋的大别山民歌,应是在苏区苏维埃政府组织领导下创作传唱的,是革命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地的争抢体现了人们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其行为背后是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地区间的利益之争。
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诞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八月桂花遍地开》唱红全国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啦,亲爱的农友们啦,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首歌词曲优美,节奏明快,反映了翻身得解放的苏区人民热情讴歌新生的工农政权的历史场景,曾唱遍大别山鄂豫皖苏区、中央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并且随着红军队伍唱到陕北,唱红全国。
解放后,《八月桂花遍地开》(以下可简称《桂花》)曾多次被改编、被展演,随后又被选编到各种版本的民歌集出版,甚至还入选进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经典红歌。然而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是怎样诞生的,是在哪里诞生的?长期以来存在各种说法,有些问题至今仍在争论,困扰着人们。
二、《桂花》“身世”扑朔迷离
早期关于这首民歌的诞生地存在如下说法:
1.江西民歌说
1971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将《桂花》标注为“江西民歌,焕之曲”。1979 年1 月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八月桂花边地开(江西民歌五首)》一书,将《桂花》列入其中,并作为书名。
2.湖北红安民歌说
1980 年出版《中国民歌集成》,国家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民歌》第一卷收录了《八月桂花遍地开》,在词曲栏里明确地注明了出自“湖北红安”。在词曲结尾处作了一段注释:此歌是在1929 年10 月大别山根据地的红、麻两县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时开始歌唱的。
3.四川民歌说
1960 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选《中国民歌》,曾根据四川省文化局音工组1956 年编辑的《四川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歌曲选》的谱本,收入了《八月桂花遍地开》一歌,列为“四川民歌”。
4.河南新县民歌说
《新县革命史》记载,1929 年8 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
(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欢庆的人民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5.安徽金寨说
1982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民歌》第3 卷将《桂花》认定为安徽金寨民歌。
6.河南商城
2007 年8 月3 日,当年的红军宣传员徐光友、徐兴华两位老同志在中国艺术报发表《战地飘桂香―—
―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由来》一文,回忆了当年桂花的创作经过,认为桂花应为商城民歌,且作者是商城人王继初(也写作王霁初)。综上所述,《桂花》的归属地曾有5 省6 地之多。但经过中央和有关地方党史研究部门和音乐理论界的反复争论和考证,这首歌的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压红腮》)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地区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为这首曲调的地域性,才使江西和四川的革命老区在争夺这首歌的诞生地时,首先被党史研究部门和音乐理论界所否定。但目前,湖北、安徽与河南还在论争不休,其中尤以革命老区安徽的金寨县与河南的商城县拼抢最为激烈。
三、鄂豫皖三省四县之争
1.安徽金寨PK 河南商城
河南省和安徽省党史研究室共同编写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一书在第四章“三省夙愿的实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中如此记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也写作罗银卿)于10 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这段记述似乎明确了《桂花》的归属地是河南的商城县,但问题是佛堂坳小学所在的商城南部地区,在1932 年10 月前属河南省商城县管辖,时称商南,之后划归立煌县(现安徽金寨县),佛堂坳小学就是现在的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小学。因此河南商城和安徽金寨之争都有自己的道理。
八月桂花
安徽金寨方面据此认为,不仅《桂花》的诞生地在金寨,而且作者罗银青也是金寨斑竹园镇沙堰人。对于安徽金寨的说法,河南商城方面并不买账,商城认为《桂花》的作者并非罗银青,而是商城人,革命烈士王霁初(王继初)。商城方面拿出的证据之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当年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的成仿吾老前辈于1982 年5 月又回到了新县,在新县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他见到橱窗内陈列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手抄歌本,看到上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立即回忆起其中的歌词,并说:“记得当时是一个姓王的列宁小学教员写的。叫什么名字,忘记了,是商南或是皖西人,听说是地主资本家的儿子,思想进步,喜爱文艺。”商城县就是根据这一线索调查,确认《桂花》的作者是王霁初。证据之二:当年的红军宣传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徐光友和老红军徐兴华回忆文章《战地飘桂香―――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由来》,讲述了1929 年共产党领导的豫东南商城成功以后,12 月25日红军又占领了县城。1930年初,河南省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县里负责宣传的陈世鸿同志写词,由县委书记吴靖宇同志修改后,王霁初为《桂花》选配曲调《八段锦》的创作经过。为了争夺对《桂花》的话语权,
商城与金寨都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为自己呐喊造势。2006年9 月4 日,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桂娟、顾立林发表文章《〈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香自山区来》,说:“有一点众多党史研究者们形成基本共识,这首歌的作者是河南商城人王霁初,他家庭富裕却爱学戏唱曲,还创建了一个在当地有名的戏班子。”
时隔不久,当年11 月1 日,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发表署名记者储叶来的文章《专家考证:〈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于安徽金寨》,为金寨县呐喊助阵。
2006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河南影视集团和信阳市及商城县政府联手拍摄了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讲述了上世纪20~30 年代商城公子哥王霁初爱戏爱民歌,走上革命道路,创作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故事。金寨县惟恐落后,2007 年3 月,一部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电视专题片在金寨开拍。两县关于《桂花》归属争夺战进一步升级。
2.河南新县和湖北红安加入争论
在河南商城和安徽金寨的争夺战打得如火如荼时,河南新县和湖北红安也并不认同前两者的观点,他们对《桂花》的归属地和作者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都显得很低调,似乎并不太在意《桂花》的归属。
在河南新县的官方正式宣传上,采取了与商城比较协调的立场,只说新县是《桂花》的“首唱地”,不说自己是诞生地或创作者是谁。因为新县和商城同属信阳市管辖,这是他们共同的上级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协调的结果。“因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在信阳新县,多数人认为信阳理所当然拥有这首歌曲的‘版权’。”
对信阳市内新县、商城关于《桂花》的版权之争,信阳市有关方面出面予以调停:内部不再争论,对外口径一致,都说是信阳民歌。
与河南新县山水相连的湖北红安也为《桂花》归属地展开争论,但声调很低,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拼抢。红安县文物局副局长黄解林曾先后发表过两篇文章,认为《桂花》的诞生地在红安县七里坪镇,但并未说作者是谁。红安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博物馆在陈展中说,《桂花》歌词作者是湖北省红安县檀树岗人,一位名叫岱觉先的老私塾先生。此外,并未见红安方面有太大的动作。
四、争抢行为的意义解读
一些音乐理论界专家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属于民歌范畴。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不例外,这可以从它在各地出现不同版本中歌词和旋律曲调都有所不同得到印证。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作的集体性,它的作者往往就是众多的演唱者,这是民歌区别于专业歌曲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可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各地的传唱中逐步走向成熟,最后才定型的,改编者是广大的革命众。但是也不可否认,小学校长罗银青、革命烈士王霁初、地方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在这首民歌的创作和传播等方面做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各地红文化资源开发以及“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热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利用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八月桂花遍地开》归属地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文化事件。《桂花》作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有着非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其蕴涵着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因此对桂花的争夺也意味着各地在利益上的博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鄂豫皖根据地首府新县革命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顾江著.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黄解林,金黄沁香.红军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J].湖北档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