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节家宴礼仪:鱼头鱼尾有说法
2017春节家宴礼仪:鱼头鱼尾有说法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2017年春节将鸡、鸭、鱼头指向主宾,以表示对主宾的敬重。
上鱼的时候,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或者是酒量最大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喝酒吃鱼。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附加资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有两个基本精神,“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酒文化,往往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众人皆知,中国人尤其中原人向来以热情好客著称,逢年过节,或遇有亲朋相聚,通常要摆设酒宴相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酒文化。“鱼头酒”就是这座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可以说能够把“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髓体现无遗。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宴请宾客时,通常要上条鱼作为一道主菜—意味着“连年有余”。每当酒宴时招待或女主人喊一声:“鱼来了!”大家精神就会为之大振。这时,将鱼盘放在酒席正中央,鱼头对着谁,谁就要先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着喝酒。然后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表示谢意—意为剪彩,此后其他人才能动筷吃鱼,为酒宴增添了很多情趣。这种酒俗我们称之为“鱼酒令”或称为“鱼头酒”。
一种社会习俗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它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鱼头酒的产生和演变也不例外。根据古老传说,鱼头酒起源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死,宰相范质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翌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风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匆忙派遣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当晚住兵在开封东
北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他把帅帐安置在镇上东岳庙大殿内,吩咐侍卫在大殿内摆开了酒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鱼来啦!”伴随着洪亮的声音,侍从端上了一个大鱼盘,盘子中央一条金的黄河大鲤鱼侧卧在热气腾腾的汤汁里,博得在场文官武将的一片喝彩,全桌人人垂涎欲滴。赵匡胤的谋士赵普道:“俗话说得好,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行。我有个主意,鱼头对着谁,谁就先喝三杯酒,带头吃鱼!”赵匡胤喝了三杯之后,大家开始开怀畅饮。正月初四,诸将为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所以要喝三杯,是因为“三六九向上走”,三和六、九历来是我国各地普遍尊崇的吉祥数。
这个饮酒的方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成风行的喝“鱼头酒”了。宴宾时以它助兴,花样也越来越多。上鱼的时候,主人或招待者有意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或者是酒量最大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喝酒吃鱼。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现时情况下,每当鱼上桌,通常要将鱼头朝向主宾,鱼尾对末席或称为(主)陪席,要喝头三尾四酒,即鱼头对着者喝三杯,鱼尾对着者喝四杯。此后,喝鱼头酒者(主宾)相继变着花样把鱼眼、鱼脸、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分别说“高看一眼”、“给个面子”、“一帆风顺”等祝词,请各喝一杯或几杯,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多喝几杯酒,以尽其酒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