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观生命世界》
第7课《放大镜下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放大镜的基本组成结构;
2.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知道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更多细节。
科学探究目标:
2.通过动手组合放大镜,可以提高放大倍数。
科学态度目标: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愿意交流与合作,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道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对自然界中一些微小事物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等,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人体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外界接受的信息最多。那么请你们猜一猜人的肉眼能看清的最小物体有多大呢?(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放大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放大镜,放大镜是怎样使用的。
二、活动1: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能帮助我们看清楚微小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学生思考:使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进行观察,会有哪些不同?
1.出示放大镜,对于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谁能介绍一下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呢?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小组合作,使用不同倍数放大镜观察七星瓢虫,会有哪些不同?
5.交流:A.我发现放大镜的倍数越大,图像就被放得越大,但观察到物体的范围变小了;B.我还发现
放大镜的倍数越大,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很多细节,而且还很清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小结:放大镜的倍数越大,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三、活动2:还能放得更大吗?
1、思考: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否提高放大倍数?(出示图片)
2、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
3、探究实验:探究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否提高倍数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倍数的放大镜、实验观察物等。
实验步骤:
(1)一只手拿着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保持不动;
(2)另一只手拿另一个放大镜,上下移动;
(3)通过移动其中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图像。
4、思考:通过实验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交流
A、我观察到图像缩小了,有些看不清
B、我观察到图像被放大了,而且细节更清晰了
6、得出结论:只要好距离,组合放大镜可以将图像放得更大更清晰
思考:组合不同倍数的放大镜,也能得到同样效果吗?
四、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请学生用手摸一摸放大镜,感受放大镜的特点;教师提出问题: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1.中间厚,边缘薄;2.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3.放大镜具有放大的特点。
教师总结:我们使用放大镜时,是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这时通过凸透镜看到的便是物体放大的虚像,而且放大镜离物体越远,虚像越大(在1倍焦距以内)。
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需要有一个凸起的、透明的透镜,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凸起的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五、实践:用放大镜组合观察
用纸筒和胶带等固定调整好的放大镜。使用自制的放大镜组合观察身边的物体,看看是否能将它放得更大,看到更多的细节。
观察记录表
六、课堂小结
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信息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