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在水中,砖块沉入水底,木块则浮在水面上。
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入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改变,它的沉浮状态会发生变化吗?
3、小组实验一:学生在水槽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学生
通过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改变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4、小组实验二:学生在水槽中放入萝卜和橡皮,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学生用小刀将萝卜切成小块,将橡皮切成小片,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次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沉浮状态不改变的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课。首先,教师将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并出示砖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沉”和“浮”两个字。然后,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的沉浮情况,并板
书了“浮”字。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教师从小袋子里取出了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教师以小石块为例,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两行“预测”和“理由”的填写,并建议用箭头符号表示沉浮情况。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表格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最后,教师组织交流,让学生比较预测和实验结果,整理预测理由,并思考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和橡皮,让学生用小刀将橡皮切成不同大小的块,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推测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会浮起来。如果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它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它还会浮吗?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把它们切得更小,它们会更容易浮起来。
在完成教材第3页的记录表“预测”和“理由”后,学生可以领取小刀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地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它们会浮在水面上,这是由水的表面张力造成的。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学,建议回避。
在实验操作后,小组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活动中改变了哪些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如果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这个结论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比如,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它们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它们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它们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在实验后,我们可以组织交流,概括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如果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
最后,我们可以把刚才的实验联系在一起,得出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学生可以记录在教材第4页的实验报告单上。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列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以及与沉浮相关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最后,我们可以准备好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等材料,以便下节课各组进行实验使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学重点: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研究使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7个物体,包括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