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科举考试
一. 童试,每年一次,参加考试的人是儒生、童生。地点在府、州、            或县所在地。主考官,知府、知州、知县。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贴诗。考取后称秀才(生员)。
二. 乡试:每年一次,秀才参加考试,地点在府、州所在地,朝廷派员监考,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考中后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举行,举人参试,地点在礼部,考试的内容:经、史、时务、八股文,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 殿试:会试后同年五月份(也曾经在四月)举行,皇帝主试,考试地点天安门内保和殿,考试的内容:策问,考中的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墙内开花墙外红)
以下是二甲进士;三甲进士。
五. 八股文:又称八比文,时文,制义,童试、乡试、会试必须完成的文体,这种形式流行
于宋代,在《四书》、《五经》里出题,行文要对偶,有四、六、八股之分,到了明代有固定格式,到了清代更为盛行,是知识分子做官的敲门砖。
六. 八股文的格式:1、破题。2、承题。3、起讲。4、入手。5、起股。6、中股。7、后股8、束股。
破题:用两句话点破题目的要义。
承接:承接破题的意思加以阐明。
起讲:开始议论。
入手:起讲入手处,要模拟圣贤口吻说话。
七. 起股束股正式议论,每股之间用一、二句话转折过度,谓之“过接”,束股之后用一、二句话收结全篇,谓之“大结”。从起股开始,每股都要求有两句排比、对偶,每股最少四句,最多二十四句,句子的多少、长短没有规定,相对成文,合共成八股文,其正格还有六股、十六股,十八股称殿格,每篇的字数从300—700之间。
八. 八。内容:代圣贤立言,只准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内容。()
补充:
试贴诗:唐朝科举考试必须完成的文体。
题目:古人诗句或成语。
结构:唐代五言六言韵为常制(六十个字),五字一句。两句一联,十二句一首,后发展到五言八句韵,两句一联,十六句一首(共计八十字)。
20118五经四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