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
科技馆观后感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
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
"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
光辉背后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辛苦的努力,他们并不是没有经历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但是他们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
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他们一砖一瓦地建造起城堡,因为他们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他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
通、没希望、退缩......这类字眼。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坚信着,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他们经过尝试,尝试,再尝试。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中可以发现: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应该坚持,坚持生命的困惑、领悟和真谛。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篇二:航天观后感
《十三号》与《星际穿越》观后感
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类就开始向太空的探索,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相继出现。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对将征程指向太空,发射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嫦娥探月等工程无一不彰显这我对国家的骄傲与自豪,航空航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止是一项工程,更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作为一个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清楚的明白一项成功的航天实验中集中包含了多少系统,多少行业在其中的最顶尖的技术都应用于航天技术上。在此背景下,完成如题观后感无疑是对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积极支持,与美好展望。
《十三号》作为航天的经典影片,其中一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三位太空人在
太空船严重受损,失去大量氧气和电力的情况下,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救生艇,面临维生系统损坏所导致的重重危机,成功返回地球的故事。从航天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位航天员如何成功的逃脱危机化险为夷,作为警示,或者说是我们航天员的活教材,当然也是关于航天器的反面教材值得航天技术工作者的关注。首先,影片中如何操纵严重受损的航天器安全返货地球是三位太空人和地面指挥人员最大的难题。登月舱原本只设计供两名航天员使用两天,如今却有了三名航天员要靠它存活四天。登月舱上用过滤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锂过滤器无法负荷这种需求。尽管指挥舱另有备用过滤器,但它们与登月舱上的接口形状不同。在二氧化碳浓度不停上升的情况下,地面指挥中心及时想出了解决办法,它们指导太空人用太空船上仅有的物资拼装连接起两种不同形状的过滤装置,成功减低登月舱的二氧化碳浓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