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类主题作文指导及范文
【同步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依照要求写作。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担当,青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蓬勃力量,青春是“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的责任使命;青春是插在管中的野菊花,是枣红底上萨满白百合花的棉被,是小竹篮中盛满的希望和未来……
班级举行阅读交流会,围绕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畅谈青春与理想。请以“青春的价值”为话题,从你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表达出你对该问题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脱离材料意义;不得抄袭或套作。
【写作指导】
该命题由主题素材、活动情境、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
从主题素材看,命题的关键词是“青春”。对“青春”的概念阐释则是来自不同课文的具体诗句或细节。此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给“青春”作一个精准的定义,而是为了借助现象列举将抽象的“青春”具体化。应该说,主题素材本身就很好地展示出“大题小作”“虚题实写”的典型案例。
从活动情境看,本次写作的虚拟场景是班级阅读交流会。该情境在限定活动场景的同时,也限定了本次作文的选材内容和语言风格。既然是班级内部的阅读交流活动,大家都处于相近的思维力和接受力区间内,拥有大体相同的言语习惯,便不必在意所说内容是否超越了听众的接受能力,也不必刻意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发出号召。作文宜实,尽量表达真实的理解即可。
从写作任务看,不能脱离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而空谈“青春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作文中解析青春价值时,必须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为论据资源库,尽可能多地利用教材资源证明相关观点。具体构思时,应充分考虑本单元课文的时间跨度,力求挖掘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共性化青春价值和个性化时代担当。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特,探究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建立的青春价值观。
从写作要求看,需注意发言稿这一特定文体。要注意在班级阅读交流会上的发言,注定不同于在年级活动或者学校升旗仪式上的主题演讲。发言应务实,尽量就事论事,多分析议论,少抒情甚至不抒情。
构思本次作文时,应学习单元内各篇课文的选材组材、立意谋篇的技法,注意通过精选
的具体素材、借助“以小见大”的手法展现“青春的价值”。因不同课文中展示出的青春的价值各有差别,以之组合为一篇发言稿时必须注意发言主题的集中性,不要一段一主题,将文章写得支离破碎。应先确立一个大的主题作为整个发言稿的思想根基,再将该宏大主题分解为三至四个具体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该宏大主题确立的青春价值。
此外,应强化事理的分析阐释,切勿用抒情代替了说理,将班级发言稿写成大型活动的演讲稿或倡议书。
【范文展示】
无奋斗,不青春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无奋斗,不青春》。
站在16岁的门槛前,我时常会想,我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青春的大门已经轰然打开,我却似乎并未准备好上路的行囊,只是被岁月的潮流裹挟着跌跌撞撞地向前。每日里挣扎于书山题海之间,
错过了窗外的春夏秋冬,错过了庭院中的花开花谢,错过了晚自习下头顶上的灿烂星空,甚至错过了上学放学路上的杨柳清风。
我在奋斗吗?是,又似乎不是。
学习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后,我似乎开始明白青春的价值,明白唯有建立在崇高理想基础上的奋斗,才能催生最耀眼的青春之花。同样是读书,我瞄准的目标是名牌大学,少年周恩来想到的是中华之崛起,青年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郭沫若想到的是“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伟人们之所以成就不朽的事业,不就因为他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确立了伟大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奋斗吗。
曾言,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战争年代牺牲的是宝贵的生命,和平年代牺牲的不过是时间、体能和无法安放的情感。在青春的竞技场上,倘若缺乏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狂放,便难免缩小了人生的格局;如果丧失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亦难以激活“浪遏飞舟”的生命力量。
有人说,无所事事、浪费光阴是年轻人的特权。这样的观点,不过是庸人不思进取的保护伞,绝不是强者的铺路石。真正闪光的青春,从不应该建立在虚无和自欺的幻影中,只能建立在理想和奋斗的旗帜下。青春当然不会拒绝苦学文化知识,青春也不会欢迎只埋头读书而不抬头看路的行为。正如同不经历风雨便不能见彩虹,不经历奋斗的青春,便无法拥有承担家国重任的钢筋铁骨。
海子说,从明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明日歌》却告诉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那就从今天开始吧,给青春附加一个宏大的目标,不求粉丝万千,不求身价过亿,只
求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只求国家因为我的奋斗而进步。
我的发言结束了,感谢聆听!
【点评】
这是一篇既有自我反思、又有自我激励的发言稿。整篇文章由对青春的感性认知领起,经由对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的深度审视和对所谓年轻人特权的理性思考,建立起以奋斗的青春承担家国重任的宏大目标,最终收拢于让他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让国家因为我的奋斗而进步的价值宣言,全文层层推进,层次清晰,说理贴近高一学生的认知实际,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论述类文本“观点题”解题之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一文中说:“在高考命题中,要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査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査要求。”落实到高
考命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其包含“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学科素养的特性,成为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必选题型。作为实用类文本类型,论述文文体本质就是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而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正确解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
一、知考什么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则指在文本论述中所表现出的对具体事物、现象或问题的主观倾向——或赞成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或褒扬或贬抑,带有鲜明的个人彩。历年“高考考试说明”(考纲)将该知识点表述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分析综合)”。分析概括,就是要求考生在对文本核心内容筛选、梳理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归纳:分析层面,就是着眼于作者的身份立场,立足文本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对文中论述内容分门别类,明析其本质及内在联系;概括层面,就是在对文本正确辨析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和态度。
针对此考点的命题,在设题采点上一般着眼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概括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二是着眼于文中论述的某一内容,在筛选整合文段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所隐含的作者观点加以辨析和概括;三是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他人观点,从而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四是依据作者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或对某一重要概念的论述,就某一现象所表露出的观点进行推断;五是就文中作者运用的论据材料所达到的观
点进行判定;六是分析比较其他论述语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二、洞悉怎么考
在命题形式上,该考点以客观题为主,选项往往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等考点综合设题;在题干表述上,一般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下列选项与文中XXX 观点(不)相一致的一项是”“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作为论据,(不)能够支撑材料'XXX,观点的一项是”等形式。
青春文章
以2021年新高考I卷第3题为例: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 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 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语料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把握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实质,其次就选项所述逐一对照,再次在辨析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答案。“诗画异质”就是诗画本质不同,根据原文第6—10段所论可知,莱辛得出“诗画异质”的结论为: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只宜于描写静物,表现的仅为时间上的某一点;诗歌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只宜于叙述动作,展现的是动作连续所成的一条绵延直线。A选项叙说诗画关系,只是以“眼中金屑”之喻说明入画之诗数量稀少;B选项论述文画的辩证统一关系,仅表明二者虽属不同艺术类型但有相同意趣,“同趣”内涵既未体现,也不能印证“诗画异质”的观点;C选项论述诗画的圆满结合能达到所谓的“艺术意境”,体现的是“诗画一律”的创作方法;D选项前半句图画所画“张弓瞄准”是静态动作呈现,后半句诗歌所写“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恰是连续动作的绵延表现,这正与“诗画异质”观点的动、静表现本质相符,是正确答案。
此外,也有部分往年的考题以主观题形式命制,题干表述为“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作者所论述的XXX的内涵”“简述作者在文中对XXX所持的主要态度”“上述几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等。今年高考题出现了“多文本综合考査”的新命题角度,如新高考n 卷现代文阅读,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两个文本,前者描述生活,后者诠释理论,两个文本相互参证,第9题就此命题为:“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答案指向文本一的叙写是如何印证文本二观点的,既抓住了阅读核心,又明确了考生的思考方向,综
合性更强,考查意图更为明显。
三、明了如何做
论述类文本在选文上多为千字左右的政论、时评或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历史考古、宗教文化、建筑园林、艺术赏评、伦理民俗、政治社会等学科领域,囿于学科知识和文本摘选的非连续性,考生在解答时往往会出现六种误区:①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偏颇,甚至曲解文意;②将作者论述的中心观点与段落分论点混淆,不能正确厘清二者关系;
③将作者引述观点与自我表达观点混为一谈;④对文本内容梳理不清,不能正确辨析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因果倒置等选项设置的陷阱;⑤对文中观点内涵理解不深透,不能正确推断所述类似现象;⑥不能正确理解题干所指,或答非所问,或偏离题意,或主观臆断,或只答表象。
鉴于此,解答此类题目应立足文本自身,从标题和所述内容准卖破口,有序切入、化繁为简。
(一)立足文本论题,深研细究
选文不论涉及哪一学科,都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或“中心论题”来阐发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思想观点具有时代典型性。为此,考生透过选文标题,即能把握作者论题,进而结合文本提要整合,便能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今年的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标题即为论题。作者在首段以学者莫莱蒂提出的“远读”方法论作为梳理
“数字人文”发展脉络的切入点,主体部分论述“远读”的特征体现及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归结出“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的论断,在末段结论性阐释:“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意即“解读”为本,两种方法辩证互存:“细读”是基本手段,“远读”是信息支撑。如是,作者观点纲举目张,文章脉络一目了然。结合观点下的示例支撑及论述,相关题目便可迎刃而解,如第2题A选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文本”,论述内容上强调计算机擅长“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必须依靠人;论证效果上便于读者理解“远读”的基本内涵,故该选项表述错误。
(二)着眼四种关系,稳步切入
文本论述中,围绕论点核心,各论证要素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存在某种关联,将各种关系条分缕析,便能准确把握观点。
1-论题和论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