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两首七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具传统的节日之一。它的由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节日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而屈原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人民的幸福献身,投江而死。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百姓们便开始划龙舟,放纸灯等活动。端午节传承千年,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为了纪念这个节日,诗词中也经常出现端午节的主题。在我国的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作品,其中最经典的两首就是《端午节》和《清明》。
1、《端午节》
《端午节》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是关于端午的最早诗歌之一。诗中,杜甫以写实手法刻画出端午节那浓厚的民俗风情,描述的端午的场景与现在的情况可谓是一模一样。诗句如下:
闲梦梦龙舟,浓睡细看儿女行。锦袍狐貉貂,斗笠猪羊酒。面缀死生花,云烟彩影中。彤云蔽山河,回风助舟红。
杜甫在这首诗里写到了端午节中最有名的两个活动,一个是划龙舟,一个是赛龙舟。诗中“闲梦梦龙舟”就是在说,这个节日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普通的百姓在平常的日子里都会梦见这样的场景。他从诗中写到了许多端午节独有的元素——锦袍、狐貉、貂皮斗笠、猪羊肉、酒,描绘端午节的热烈氛围和浓厚的人情味。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斗笠猪羊酒”这些描述,原因是端午作为夏季节日,其意义直接与农耕相关。在古时候,端午节主要是庆祝丰收的盛会,斗笠、猪羊肉和酒都是庆祝的必备品。因此,杜甫通过来自普通人的声音表达出这种包容的民俗气质,和庆祝节日的欢乐和喜庆。
2、《清明》
关于端午节的诗歌五代时期的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题为《清明》的七绝。这首诗把节日的事件和寓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就了充满诗意的名篇。“清明节”是中国公认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精华的思想和精神,也会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得以传承和弘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临绝须须割鸡声,便走莺飞草地间。假如这时有人问,平生不做居翁。
这首诗紧扣了节日本身的情感寓意,将年轻的生命和世间的繁华描绘出来,同时更表现出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深刻意义。由于清明节也是“扫墓”节日,人们会祭祀先人,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可以说是一种表达心中哀思的方式。句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这种哀思的证明。全诗表达的是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不舍之情。
总之,《端午节》和《清明》是两首经典的关于端午节的诗歌。它们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热爱和重视,并且透过诗人的笔墨展现出了端午节这个节日独有的浓厚风情和人文内涵。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好好传承这些美好的传统文化,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去发掘文化之美,才能更好地保持民族和文化的传承,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