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古诗词大全
诗歌的思想富有哲理性,不同于哲学的思想:a.诗歌的思想是感情晶体。b. 诗歌的思想是形象晶体。c.诗歌的思想是机灵语言的晶体。我在此整理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古诗词,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古诗词1
登泰山记姚鼐 〔清代〕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行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古诗词2
1、泰山吟
谢道韫?〔魏晋〕
泰山诗句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孤独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诗中消失的“秀”、“幽”、“玄”、“自然”等词,与魏晋时期的思想崇尚及人物品评理论有关,在这里用来形容泰山,折射出鲜亮的魏晋时代颜,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质问造化:你既令泰山如此迷人,却为何又使我患病命运的坎坷,屡遭颠沛流离之苦。
诗人确实与一般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作悲哀哀婉的泣诉,
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毅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奇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由于自身遭受而哀痛懊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亨天年。
该诗虽有哀痛激愤之语,但对泰山之美的描写却并不是为了衬托这些心情,而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真挚而强烈的爱,这种爱与诗人顽强不屈的性格相交融,使诗人在面对泰山时淡定而又顽强,这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崇高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在遭受逆境时更加主动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魅力的缘由。
2、二翁登泰山
佚名?〔未知〕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
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喜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3、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唐代〕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颜本不鲜亮,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
”,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由于消失了青(“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楚;“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奇妙地使用红(“日”暗藏着红)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终,“云生望不及”,“白鹤”最终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好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大事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挨次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终,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古诗词3
1、游泰山六首
李白?〔唐代〕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