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塞》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带我们领略古代战争场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去看看那时候的战争。
(播放影片)
2、孩子们,看了这段影片后,你们有些怎样的感想呢?
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人民生活的痛苦。
二、介绍背景
1、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2、因此,描写古代战争的诗句有很多,比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像这种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我们称它为边塞诗。现在,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一下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三、感悟诗意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2、孩子们,你们对作者王昌龄了解些什么呢?
王昌龄 (约698---757)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出塞》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4、释题
现在让我们看看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又是什么意思?
5、学习一、二两句诗
(1)在一、二两句诗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边塞戍边的事?又可以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呢?
(2)句解: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远征万里戍守在边塞的将士们至今也还没有返回家园。
(3)是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延续不断的悲剧。那孩子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两句诗呢?
(凝重)你来读读
(同情)你试着读读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你想说点什么呢?面对这样的征人生活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5)面对这一切,作者也有他想说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看。
6、学习三、四两句诗
(1)在这两句诗中出现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呢?
(2)简介龙城飞将李广的事迹。
(3)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懂了诗人的观点和希望。
生:渴望和平,希望战争平息,证人回家。作者想着,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将军在,匈奴人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们就可以早日回家了。
师:说得对!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现在请孩子们带着这种渴望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对和平的憧憬。
师:还有谁愿意来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战争连绵不断,与朝廷的无名将和贤才有关,也恨朝廷的无能,和自己报效无门的悲哀。
师:说得好!现在让我们读出诗人和征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4)现在我们连起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
句解:假使有(曾经使匈奴人丧胆落魄的)飞将军李广在,绝不会让胡人的军队(经常南侵)过阴山。
(5)孩子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会平息,人民就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吗?
7、学了这首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呢?
《出塞》通过描写戍边的艰辛,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生活的美好心愿。
8、不同形式读诗
(1)自由读。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带着你的理解,好好的品读一下这首诗。
(2)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分角读。现在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再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9、背诗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
四、课文拓展
孩子们,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后来人们还给它谱了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示儿》
一、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二首诗,请大家齐读全诗。
一、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二首诗,请大家齐读全诗。
二、解题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 “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想一想作者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那就得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简介写作背景
三、简介写作背景
1、时代背景: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2、陆游(1125—1210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长在金兵南侵的时代,幼年曾随家人逃难,亲尝颠沛流离之苦。他的诗贯穿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现存9500余首。《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2、陆游(1125—1210年)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长在金兵南侵的时代,幼年曾随家人逃难,亲尝颠沛流离之苦。他的诗贯穿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现存9500余首。《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学习诗句意思
1、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临终时会给自己的儿子怎样的嘱咐?
2、先学习第一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
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3、“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4、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二两句诗。在这两句诗中,诗中哪一个字明确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心情?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
5、请同学们比较看一下这两幅图。是啊!当金兵攻破城门的那一刻起,九州同就不复存在了。诗人看着自己的祖国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怎能不悲伤呢?
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的心声。
6、诗人在悲伤之余,是否还有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诗中呢?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7、“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7、“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8、孩子们,你们从第三、四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渴望、期盼)
9、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企盼,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0、孩子们,诗人在临终时,不和自己的孩子们,家人们说说家常话,反而牵挂着祖国的统一,反而是在叮咛儿子们一定要在家祭时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啊!此时此刻,如果你有感动,那就捧起书,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你的感动。
五、反复吟诵,读出感情
1、不同形式读诗
(1)自由读。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带着你的理解,好好的品读一下这首诗。
(2)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3)分角读。现在请男同学来读一读。再请女同学来读一读。
2、背诗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
六、课外拓展
1、后来,人们还给陆游的《示儿》谱了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播放歌曲《示儿》)
2.再来看看诗人陆游的另一首诗.
3、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那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得到实现了吗?老师这里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看。
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七、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读一读,背一背,再默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