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 提 要 | 课 时 |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写的是王昌龄在江边送别好友的情景。《塞下曲》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风雪之夜,将军冒着严寒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墨梅》这首诗描写了墨梅的劲秀芬芳、卓然不,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 3 | |
22 文言文二则 |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面,借着这微弱的光坚持不懈地苦读的故事。《铁杵成针》写的是李白幼年时受老媪磨针的启发,完成学业的故事。 | 2 |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上的“诺曼底号”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沉船的故事。在这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的船长哈尔威的表现震撼人心,令人钦佩。 | 2 |
24* 黄继光 |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口,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感受到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 | 1 |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 能从不同的方面,选取恰当的事例作自我介绍。 | 1 |
习作:我的“自画像” | 学习从多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 2 |
语文园地 | 1 | |
教法与学法
授 课 | 方 法 探 究 |
21 古诗三首 | |
22 文言文二则 |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感悟英雄的品质。 |
24* 黄继光 | 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
教学过程典案
21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
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感悟古诗内容。
1.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
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