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悲秋与乡愁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年四季最有意义的事情,秋收是有收获的,有收获是大大的好事,应该庆祝丰收,应该高兴才是,怎么会有悲秋的情绪呢?一般都是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许多人都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作品。十七岁,放在现在,还是离不开父母的孩子。王维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可以说是少小离家。由于王维善于写诗,又工于书画,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到京城就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九月九日重阳节,游子一般都要回家,漂流在外的青少年王维当然日很想家的。孤独感使他思绪万千,“独”自一人在对于自己来说是“异乡”而被当做“异乡客”,所以才“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的是“山东兄弟”,“手搭凉棚”“遥”望远方,便知“兄弟”正在登高举行“茱萸会”,唯一缺少我“一人”。这首诗说明王维童心未泯,想念的是兄弟——少时的朋友在登高玩耍,是多么的愉悦,而自己飘在“异乡”,被异乡的人当做“异乡”的客,是多么孤
“独”……,思念亲爱的“山东兄弟”。
乡愁诗这首诗以朴素的词语表达了深厚的乡愁情感。
描写悲秋最撕心裂肺的要数元代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词中的词语一点生气都没有,“枯”死的藤条缠绕在“老”朽的树上栖息着“昏”暗的乌鸦,树下有“小桥”、“流水”,有“人家”,“古道”上“西风”凛冽,傍晚的太阳就要从西边落下,“断肠人”漂泊在“天涯”。除了“流水”“人家”之外,都是死气沉沉,多么可悲!这样的地方可思念吗?“秋思”自然是远在“天涯”的人想念家乡欲“断肠”,是无尽的“乡愁”。
唐代杜甫的诗《登高》也是抒发悲秋的情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悲秋的感慨常常和不得志的怨恨相连,杜甫老年,两鬓
霜白,年老“多病”独自一人“登(高)台”,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飞回的鸟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杜甫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停了“浊酒”,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古人悲秋怀乡举不胜举。不仅古人有乡愁,当今之人也有悲秋思想的情志,多是漂泊闯荡之人。有一首《九月九的酒》曾经唱遍大江南北,也是表达重阳节思乡之情。歌中唱到:“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而且“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思念家中的烈酒,思
念家中的问候。
中秋节倡导团圆,重阳节倡导漂泊在外的人们回家,都有乡愁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