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4课《乡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乡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欣赏《乡愁》的音乐美。
    2.通过对本诗层次的分析,体会《乡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乡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难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情景导入
    “乡愁"是台湾诗歌文学永恒的主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在台湾诗歌史中乡愁诗有着重要的位置,涌现出了一大批像余光中、郑愁予、洛夫等这样的优秀的诗人。他们都以诗歌表达对故园的思念,抒发渴望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光中的《乡愁》,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我们现在就来欣赏这首深沉感人的著名诗歌《乡愁》。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中可曾了解本诗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诗人和诗评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赴台。他的诗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诗论集《诗人之境》等。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其时台湾海峡两岸还处于战争对峙状态,几乎无人员往来,距作者离开大陆到台湾之时已近三十年了,作者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抒写了他那与日俱增的乡思愁绪。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一读,写一写。
    邮票(yóu)  窄窄(zhǎi)  海峡(xiá)    矮矮(ǎi)
    坟墓(mù)    一湾(wān)    一枚(méi)    乡愁(chóu)
    2.温馨提示: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坟墓(幕)  海峡(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一读全诗,欣赏《乡愁》的音乐美。
    导入: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那么,怎样才能在朗读中体现本诗的音乐美呢?
    1.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
    第一,把节奏读好。
    第二,节奏读好后,要注意诗中较大的停顿。
    第三,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要读得抑扬顿挫,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第四,朗诵这首诗时还要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2.布置: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多媒体展示】: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二读全诗,感悟《乡愁》的意境美。
    1.布置: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们就一、二、三、四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并展开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明确:(1)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2)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乡愁诗    (3)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4)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
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三读全诗,领悟《乡愁》的情感美。
    导入: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乡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情感等。
    1.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
    全诗:(1)语调——深沉;语速——低缓;感情——深挚。
    (2)本诗感情基调是柔美、哀伤、深情,语速要缓慢,还要适当读出颤音。
    (3)第一节: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遗憾、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失落、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惆怅、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布置:按多媒体展示的情感变化朗读。
    (1)学生自读。
    (2)组内读。
    (3)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全词的内容。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诗题为《乡愁》,作者在诗中也运用了四个判断句来诠释“乡愁",那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明确: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短语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2.提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提问: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情感,诗人是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寄托这种愁绪呢?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4.提问:根据上面的梳理,谁能将本诗的内容按诗中的写作顺序完整地叙述出来?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