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
二、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理解品位诗歌的语言和结构。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学习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3、通过对诗歌美点赏析,感受诗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学会一种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学生对于诗歌朗读时节奏感的把握诗中内容由思家升华至思国 的思想转化过程 |
三、 教材分析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诗歌中诗人巧妙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到了他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法、欣赏法、音乐感受法 |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 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乡愁,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诗歌是书写乡愁的?(学生回忆,教师多媒体展示) 现在让我们与余光中一起唱起乡愁这永不老去的歌。 (简介作者及其创作)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诗人离开故乡几十载,经历了生离、死别,饱尝了乡愁之苦与故国之思,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读准重音和节奏,读出感情:(教师指导,多媒体展示) 2、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3、分组读 4、集体诵读 5、听看朗读视频(多媒体播放) 【百度视频】乡愁的录音www.tudou/programs/view/PyR4mPLiras/ (三)内容理解: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我,你们一定是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那么阅读一首诗歌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回忆,教师归纳,点拨意境,多媒体展示)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诗歌,我们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全诗是按照什么顺序结构全篇的? 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的? 之间的关系如何?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情感升华) 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家国之思) 3、探究乡愁诗的特点。 4、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到升华?怎样升华? 想念母亲-依恋妻子-追念母亲-眷恋故土 (此环节提到了意境和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播。) 意象:诗人心中的物象,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意象整合。 (四)品味:诗歌的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谈的都很棒,就让我们把感性的认知化做理性的表达,把大家对这首诗歌的感受用“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句式表达出来,比一比谁说的好(学生作答) 范例: 生:我认为“小时候” 、 “长大后”、 “后来” 、“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生:我认为“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生: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故乡是一首歌;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种牵挂;故乡是一份眷恋。曾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颂、低唱,让故乡的意蕴变得亲切,变得温润。每每诵读,心底便掠起一丝温馨的感觉撩人心绪。诗人用他的爱国热情演绎出优美的诗篇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就让我们集体诵读全诗,尝试背诵全诗,用我们的琅琅书声深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播放〈〈故乡的云〉〉)【百度视频】 mp3.baidu/m?word=%B9%CA%CF%E7%B5%C4%D4%C6&tn=baidump3&ct=134217728&ie=gbk&sc=hao123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对母亲的思念---------邮票 思乡 长大后 对妻子的思念---------船票 感情升华 后来 对母亲的追念---------坟墓 现在 对祖国的怀念---------海峡 思国 |
六、 教学反思乡愁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法、欣赏法、音乐感受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青州市 学校:东夏初级中学 姓名: 张新艳 职称: 中学二级教师 电话: 130********6 :1127096746@qq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东夏初级中学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