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
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
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相关内容
赏析一
作者:佚名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
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
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
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
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
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内容评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
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
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
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
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
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
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
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
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
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
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
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
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
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
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赏析三
作者:佚名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王安石的古诗
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
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
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
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
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
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
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政治抒
情诗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
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
伤感
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
地争论和攻讦,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
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
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
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
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视为畏途而
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
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
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
情呢?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
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
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
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
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
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
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
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
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
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
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
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
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
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
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
独感。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
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
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
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
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
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
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赏析四
作者:佚名
这首诗作于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
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
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
安石于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
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
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
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
岸美丽的春,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