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习俗与传说介绍
中文名:春节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英文名:Spring Festival、Chinese New Year
别称:年、岁首、新春、新年、过年
节日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迟到大王流行地区: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其他华人华侨聚集地
节日起源: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节日活动: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爆竹、发压岁钱等
节日饮食: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元宵汤圆
节日意义:农历新年的开始
设定时间:中国虞舜时期
持续时间:4000余年
定型时期:西汉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
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
引人注目造句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五四青年节祝福语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
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
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
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
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传统民俗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
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小孩盗汗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
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拘束的反义词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
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
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
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
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
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
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
《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
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
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
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
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
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
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
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
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