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
让我们来浅谈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
花开两朵,单表一枝。我想着重谈一下《四季之美》这一课。这篇课文来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此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前一个是课文学习的语文要素,后一个是习作中的语文要素。
对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学习,应该贯穿本单元的每一课,这是共性之处。另外,每一课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以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为例。文章充满了日本人典型的“物哀之美”。唯美的景之下,都有挥之不去的人世无常的悲哀做底。似乎与我们中国人通常理解的景之美,有所不同。所以,清少纳言选取的景物,无论是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还是秋天的黄昏,以及冬天的早晨,都是短暂的,不长久的。曾经有一本川端康成的传记,副标题是“美丽与哀愁”,这正是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的另一种表达。
日本人特别喜欢樱花。蒋百里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中写道:“‘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多么美呀!但它的意义却是印度悲观主义的‘无常’。因为樱花当它最美的时候,正
是立刻就要凋谢的象征。好像武士当它最荣誉的时候,就是他效命疆场的一刹那间。(勇敢是可赞美的,但太悲观了啊。)”可以说,这是日本“物哀之美”的极致体现。
花开四季这一课的第一个课后题是“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而这种“独特韵味”就是“物哀之美”。换句话说,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个性之所在。
因此,我个人认为,学习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时,既要把握单元的共性——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也要兼顾课文的个性——“物哀之美”,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