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有感
每当人们一提到哲学,总会有一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感觉,其实不然。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自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我知道了原来哲学的范围远远大于我所熟知的领域。当我有幸拜读了冉乃彦哲学家的《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一书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在书中我看不到古板、听不到说教,读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明确、执著的追求与信奉。以前自己也曾将那些精辟哲学理论囫囵吞枣地背得烂熟,但却犹如鸭背上滑过的水珠——不着痕迹。而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哲学,掌握在作者冉乃彦手里,却让他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有了一把“”,他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用得精彩,竭力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领域中不断渗透哲学思想、演绎哲学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穷的魅力和巨大效能,成为他指导人生、做好工作的锐利武器。《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这本书是一朵从马
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厚壤里生长出来的心灵之花,它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易”
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结合教师工作中的大量实践体验,引导教师在“用哲学”中进一步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让人感到亲切、易学。
二是“实”
书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都比较贴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学习这本书可以从两个方面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实际帮助:一方面有助于深刻思考人生道路,探索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有助于比较透彻、深刻地理解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使工作出现实效。
三是“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一面最深刻的镜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当代哲学有了急速的发展,为了帮助教师“与时俱进”,本书吸收了近几年的哲学研究新成果,还在全书具体论述中渗透了一些新观点。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个人的脑袋就是花蕾。哲学就是让那花蕾充分绽放的力量之源。如我等钝感之人,尽管偶尔也会灵光一闪,但这种灵光却又往往被日常生活的尘埃所覆盖,我们更习惯于低头看自己脚下的一滩臭水和一处泥泞,却忘了头顶上蔚蓝的天空,忘了远处还有浩瀚海洋、山谷斜风。而《中小学教师如何用哲学》这本书无疑如电、如火、如长风出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它就像阴霾暴雨之后天空中一道庄严的彩虹闪过,它对我们进行理性的脑力激荡,它托起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淋浴在和煦的哲学阳光里。这一瞬间,我似乎打开了全部的感觉器官,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来自鲜活理论的力量,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深的理论竟能与现实工作如此紧密的唇齿相连。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很多哲学观念:存在论、意识论、价值论等等,这些哲学观念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作者巧妙地把这些哲学观点与我们平日的教学联系,从一些就在我们教师身边的案例说起,由表象,抓本质,让我们能站在哲学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情,到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能顺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这些矛盾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化。
根据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我们每个人必须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一方面,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有崇高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作风;另一方面,也要辨证地掌握提高认识水平的方法——既学习理论,又深入实际。作为教师,我认为要把深入实践、积极学习、
善于思考三者结合好。
1、深入实践——提高认识水平的前提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认识开始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所以,教师专业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都必须从实践开始。学哲学是基本,用哲学是关键,学然后知不足,我将以虔诚的姿态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让哲学原理主导我的思维,让智慧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会中体现价值,我将努力在一切实践活动中寻做人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
2、积极学习——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认真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学哲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学哲学用哲学
3、善于思考——提高认识水平的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不缺乏“干”,但是缺乏“想”;不缺乏一般的思考,但是缺乏理论思考。也就是我们缺乏的不是一般的“傻干”,而是通过理论思考后的实践;也就是我们不缺乏感性认识,但是缺乏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认识水平,当前特别需要的是善于进行与实践结合的理论学习与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工作就如同农夫在劳作中对作物和土壤的照料和培育一样,人的心灵与文化也需要提升品质,教育就是施加于心灵和无数心灵构成的文化之上的劳作。教育在其最高的意义上而言就是哲学,这句话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即教育的本质朝向,这个朝向决定着教育实践与作为抽象价值的真理的关系。因而这个朝向就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