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争创一流。”
民办大学要生存与发展更应办出特,民办大学办学特的形成是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的,是办学者依据办学定位并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而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育人模式或发展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民办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如何实现从机遇型发展向实力型发展转化;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化;从同质化竞争向以个性特立校转化。民办高校要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变革创新之路。
1西安翻译学院的创新实践
西安翻译学院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有无数思想闪光点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这就是西译一个具有四万人规模的民办高校成功的秘诀。
1.1创新之一:锐意变革,独创复合型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策略的模式化概括。科学的教育模式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教育模式上先是学习前苏联,后又学习美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创新教育模式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对自身发展与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西安翻译学院创造并成功地实践了,备受全国教育界关注并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的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外语类专业采用“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了外语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设置“经贸”、“教育”、“导游”等多个模块,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既懂外语,又能具有一门应用专业和现代化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非外语类的专业,包括经管、计算机、通信、艺术等专业,采用“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的培养模式。除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外,设置了课时量较大的“英语课程”模块,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较强的外语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无论是统招本科、高职还是自考本科各专业,学生均可选修办公自动化、网络知识、外贸函电、公共关系、礼宾礼仪或小轿车驾驶等实用技能公共课。
此外,西安翻译学院还将三年制统招计划内高职的周课时由24课时增开至28课时,以全面提升计划内高职的学业水平。
对于西安翻译学院的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外界曾形象地将它比喻为“三个半瓶子醋”理论,意思是说,西安翻译学院高职的学生外语比不上公办高校外语系本科专业学生;第二专业学得不够精深,也不及公办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同时又不是专门学技能,技能水平也不算高。三方面与公办学生相比仅仅是人家的一半,但是在这种复合型模式的组合下,三个半瓶醋就相当于一瓶半醋了,综合能力又比公办学校只学一个专业的学生强,从而产生了1+1+1>3的系统效应。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西安翻译学院这一教育模式的优势:1994年新加坡银行系统来到西安欲以7000元月薪招聘30名毕业生。他们起先到外语学院,外院的本科生外语很好,但他们不懂金融;后来他们又到了财经学院,财院的学生财务知识很丰富,但他们说英语既开不了口,也听不懂人家的英语会话。后来他们来到西安翻译学院,发现西译的毕业生既懂金融,又有很强的口语和听说能力,结果是满意而归。
近几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十余所大学纷纷与西安翻译学院建立长期
合作关系。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西安翻译学院的毕业生却成为众多企业上门索聘、高薪招贤、批量吸纳的“抢手货”。西安翻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国民办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西安翻译学院学生的评价是:他们既有过硬的外语应用能力,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西安翻译学院的毕业生身上有一种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西译精神”。西译2011届毕业生郑悦被英国伦敦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还有不少学生先后被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铸特
——
—西安翻译学院改革创新纪实
The Innovation Is the Endless Dynamic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Records of Innovation in the Reform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
赖伯年Lai Bonian;史飞翔Shi Feixiang
(西安翻译学院,西安710105)
(Xi'an Fanyi University,Xi'an710105,China)
摘要:创新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面临从机遇型发展向实力型发展转化;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化;从同质化竞争向以个性特立校转化,只有坚持不断地变革与创新才能实现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西安翻译学院通过教育模式、文凭观、管理方式、生源质量以及文化立校等五个方面的不断创新,探索着中国特的民办高校发展之路。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the endless dynamic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At present,China's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pportunity-based development to strength-based development,from the scale of expan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from the homogenization of compet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Only through consta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can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achiev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rough five ways of consta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model,diploma concept,management,quality of students,running school through culture,Xi’an Fan Yi University explores development road of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民办院校;高等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07-03
——
——
——
——
——
——
——
——
——
——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民办
高等教育办学特培养研究》(09BZ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赖伯年(1946-),男,浙江龙游人,研究馆员,西安翻译学院科研处
处长,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史飞翔(1977-),男,陕西乾县人,文
学学士,陕西终南学社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及民
办高等教育。
·207·
价值工程
如今,西译早几年毕业的学生有许多已成为部门经理或者业务骨干,部分学生还自己创业当上了董事长、总经理,而且将公司运营得风生水起……
1.2创新之二:注重特,创立翻译研修学院说到人才观,中国人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与“学而优则仕”相伴随的是文凭观念。在科举时代,唐代李德裕武宗时居相位,尽管位极人臣,但由于非进士出身而遗恨终生。在新时期,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对求职者第一学历即大学本科学历提出苛刻的要求,反映的就是传统的“一纸定终身”的文凭观。钱钟书在《围城》里对文凭有一段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教育的大兴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
2003年10月29日,丁祖诒院长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摒弃旧有观念,破天荒地创办了一个“不参加国家统考,不要国家颁发文凭,不要主管部门审批”的翻译研修学院。
研修学院自主招生,自主创业,实行全封闭管理,营造全外语环境,实施全外语教学,培养自由职业型外贸口译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不拿国家学历、培养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的五年制英语翻译研修院。
研修院创建9年来,多名学子在《CCTV“希望之星”全国英语风采大赛》、《全国翻译形象大使大奖赛》、《CCTV全国英语讲演大赛》、《全国精英口译翻译大赛》、《APEC“未来之声”英语讲演大赛》和《CCTV21世纪全国英语讲演大赛》中先后夺取了四项全国冠军、两项全国亚军和三项全国季军。省级和地区级冠亚季军更是不胜枚举,被国内名牌高校誉为当今全国高校英语赛事中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四届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于第五年进入美国蒙特雷翻译学院、英国密多塞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公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中以年薪20--30万元高薪留港工作者比比皆是。西译独创的翻译研修学院已经蜚声海内外。
一些被外省公办大学录取的学生自愿放弃入学资格要来研修院学习。一批又一批的西安翻译学院统招生入学后宁愿不要学历也要申请转到研修院去。因为他们知道,这里虽然得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文凭,却能得到真才实学。从没有本科学历、不要国家文凭到直接取得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对个人,这是一种超越;而当其成为数以百计的学子们共同的学业晋升模式时,翻译学院所开拓与展现的无疑是一条捷径,一条通向人生成功之旅的快车道。
1.3创新之三:规范行为,放飞思想,封闭化管理与开放式办学相得益彰在学生管理上,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开放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普通高校普遍采用开放式管理而民办高校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民办高校目前之所以要采取封闭式管理,是学校、市场、家长、学生和高等教育本质要求等诸多关系之间相互制约和均衡的结果。
鉴于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当今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些特点,西安翻译学院决然选择了“五全式”(即全日制、全住校、全封闭、全方位、全过程)的准军事化严格管理模式。
学校实行周一到周五学生一律不准出校的封闭式管理,严格早读和晚自习,严格上课考勤,辅导员全程跟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秩序稳定,校风学风良好,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西安翻译学院的这种封闭型严管模式,特别是对全封闭和“十不准”规定(不准吸烟、酗酒、谈恋爱、打架斗殴、染黄发、戴首饰等),社会上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但是这些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西安翻译学院的封闭化管理是对校纪校风层面的管理,这种封闭型管理是与它的开放式办学结合且相得益彰的。
无论课堂内外,西安翻译学院都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放飞思想、自由思考、健康成长。学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想。一方面,邀请杨叔子、戴汝为、李佩成、樊代明等院士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来院讲学。一方面,通过网络、实验实训基地等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开展多种科技、文化、体育、文艺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开发,学生个性充分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奥运会”、“大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大型社会活动
的志愿者队伍中都闪耀着一批又一批西译学子的矫健靓丽的身影。
2006年,西译学子卢照洋组织的《蝌蚪合唱团》以一曲“无伴奏
六声部和声”的英语名曲一路过关斩将,获全国“青歌赛”组合组冠
军;2007年,被称为新生代美女作家的西安翻译学院大二学生王纹
出版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天爱迷失》;2008年,西安翻译学院代
表队荣获西安市首届软件业职工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二等奖;
2009年3月,西译选手段治东同学荣获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52
公斤散打亚军;2009年4月,西安翻译学院95级校友秦颖朝获陕
西省首届“创业之星”称号;2011年西译学生贺娅获第五届亚洲大
学生摄影展优秀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西安翻译学院长期注重素质教育的结果,
西安世园会同时也充分地说明了西译人的综合才干和体优势。年轻时
曾在《少年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今
天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规范其行为、放飞其思想”同样是人才培养的
一条重要准则。
1.4创新之四:挑战自我,实施相对优质生源战略随着我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生源质量已成为影响高校教学工作、影
响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点在民办高
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争夺生源,已成为民办高校之间一场没有硝烟
的战争。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西安翻译学院在每年万余名新
生入围的基础上,主动提高入学门槛,一改民办高校“宽进严出来者
不拒”的招生格局,将非统招计划外生源入学标准定位于各省高考
建挡分数线上,实行“严进严出”的“相对优质生源战略”:
第一、确立了自考不招高考线下生的原则。在民办高校生源竞
争激烈的形势下,西安翻译学院此举在全国绝无仅有;第二、停招缺
乏压力的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学院再次砍掉一块份内的生源;
第三、谢绝“三校生”,因为他们的外语水平与高中毕业生有明显差
距,会影响西安翻译学院学生的整体水平;第四、计划内本科和高职
谢绝“第二志愿”仅招“第一志愿”;第五、仅招应届高中毕业生。尽管
当时有很多人还不理解丁祖诒为何要将许多想上西安翻译学院的学
生拒之门外,但是他们心里清楚,丁祖诒割舍掉的是巨大经济利益,
得到的却是几万在校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合法的学习权益。事实证
明,丁祖诒的这“五大举措”保证了西安翻译学院相对优质生源。
当15年前民办院校起步于2年制大专不久,西安翻译学院就
已经将2年制大专改为3年。当某些民办高校亦步亦趋地开设3年
制大专,西安翻译学院于10年前又将计划外自考生学制变为4年。
2008年,丁祖诒对自己的生源“连砍三刀”,停招面向初中毕业生的
5年制高职,停招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的“三校生”。停招计划外自考
专科生及未上线的考生。即便如此,2008年西安翻译学院招生依旧
是全线飘红:2008年陕西省高职的提档线为300分,而西安翻译学
院最低的录取分数线却高达430分。最低录取分数线高出国家分数
线130分,同时高于“三本”提档线70分。《新华报业网》消息称,在
2008年高招,江苏高招“三本”的投档中,在外地高校中,西安翻译
学院的分数线位列江苏省第二名。
2008年,据陕西省考试管理中心统计:7所民办本科院校在陕
招生中,西安翻译学院“三本”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308.1%(文
科),理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217.5%。远远高于很多高校。高职文科
录取线高出最低控制线130分,比“三本”录取线还高30分。
此外,西安翻译学院文史、理工类的投档线在多个省份双双走
高。据《湖北日报》报道,2008年,该省“三本”文理科投档线均为410
分,有80余高校是“踩线”招生,占到在该省招生的“三本”院校总数
的三成,但也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理科投档线达
到500分以上。
在近5年的高招中,西安翻译学院无一例外地均以“第一志愿”
爆满和大幅提升入学分数线雄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第一志愿”报
考西安翻译学院的人数几乎都是投放指标的数倍。
2009年,西安翻译学院再次做出惊人的举动——
—在陕西省招
生的14个本科专业全部纳入“二本”招生计划。这意味着西安翻译
学院冲入“二本”招生阵营,录取的门槛越来越高。
1.5创新之五:文化立校,创办终南学社办大学就是办文化。·208·
Value Engineering 文化决定大学的精神和品牌,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说过:“大学的任务在于保存
和阐述文化,我们要将伟大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2]
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一个没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学术底蕴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患上“精神营养缺乏症”,而它背后所反映出的则是办学者的浅薄与浮躁。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大学文化狭隘的理解为学生文娱活动,满足于“说说笑笑”
、“蹦蹦跳跳”、“热热闹闹”,在繁荣的表象中透漏出苍白。大学文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动力,大学文化应该有明确的精神指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于2009年5月29日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终南文化的陕西终南学社。“以人文教育增强综合素质,以文化交流扩大社会影响,以学术创新提升内在品位”。这三句话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西安翻译学院对于大学文化的一种理解。
终南学社成立以来通过创办《终南文化网》、《终南文化》杂志,邀请刘梦溪、赵馥洁、尤西林、李浩、李利安、孙皓晖、贾平凹、韩石山等名家做客终南大讲堂进行学术讲座,开展了以民办高等教育为重点的理论研究和以终南文化为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从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学等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
实力,提高了全院师生人文综合素质,使西安翻译学院成为了一个开放型教育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使成千上万的西译学子在浓浓的文化学术氛围中得到了熏陶。
2结束语
西安翻译学院24年的办学实践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民办高校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一流人才,应该培养具有高度创新、创业、就业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
才。在改革的方式和手段上要敢于打破计划经济模式,
敢于打破应试教育旧体制,唯有这样教育才能迸发出持久的活力。要变革、创新就要颠覆陈规,就要不拘一格,就要敢于“吃螃蟹”,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民办高等教育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坚持教育创新。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铸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9.[2]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
东人民出版社,
1996.0引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次改革活动中,基层教师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一些研究者又
对这些新思想、
新理念依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新的演绎,形成了多种教育思想的轮流冲击,导致众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且对一些教学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和偏差,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行为的策略,促进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1.1课程性质与价值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课程的基本理念1.
2.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
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
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
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
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
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1]
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2.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
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
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
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2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维(1978-),男,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教学
管理。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Changes in Behavi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张维Zhang Wei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712000)(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nyang 712000,China )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基层体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精神,才能转变教学行为,适应课程改革要
求。本研究从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Abstract:It puts forward many new ideas of teaching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so the prim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deep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reform spiri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transform the teaching behavior and adapt to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reform.In this study,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from the analysis of new curriculum ideas for the sports,problems in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measure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Key words: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09-02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