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在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并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论语》;孝道;价值;道德;教育;意义
最近笔者看了一篇文章:有几位大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变化,结果是91%的老人见到儿孙时表情愉悦面带微笑,而儿孙见到长辈时只有13%能笑脸相迎。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这项调查源于孔子有关的论述。当年,孔子在谈到孝道时就哀叹过”,指责子孙们对老人们孝心不足,脸难看。哪曾想,孝道文化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且有加重的趋势!
读后感受颇深,孔子讲求孝道,使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们却在逐渐忘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因此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让每个人都明白孝道是做人之根本。
1 《论语》中的孝道观
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1.1 孝而有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穿暖,但这还不是孝,对父母还要有恭敬之心,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因此,尽孝必以敬,顺亲心而不违其意,要从内心里敬重、敬仰、敬畏父母。
1.2 孝而无怨
子夏问孝,子曰:“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告诉我们要和颜
悦地侍奉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孝道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做子女的能做到心甘情愿、始终和颜悦地孝敬父母,这就比较难了。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何尝不是始终和颜悦地对待我们?特别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尤其如此,我们不也应该和颜悦地回报父母吗?
1.3 孝而有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无违,即是不要违背,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孔子要求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在世与否都要遵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孝是仁义之道,是人自觉的道德活动。孝思孝行,是居仁行义的,有了孝行,能敬长,能齐家,进而能治国平天下。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践履、倡导,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淳化民风、促进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
无论如何评价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认其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知恩报恩之心,才能进一步把这份爱心扩展到周边的所有人。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能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国,以孝治国必定得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最后,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立于后世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并扬名后世,必须首先在家庭内部力行孝道以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否则,“立于后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声完全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核心就是孝道
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67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5%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至今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仍然保留着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面对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父母在,不远游的情形已不多见,子女在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照顾寝食的尽孝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
,传统的孝道观念开始淡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门求学或工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形将会更多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大力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并积极探讨出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尽孝方式,把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战略思想,对加强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