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一、文学常识
二、三行对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③户:门。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 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② 与:介词,和、同。③者:······ 的人。④遂:于是,就。⑤至,到。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②相与:共同,一起。③步:走路,特指慢走。④于:介词,在。⑤ 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②盖:原来是。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④ 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 (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②但:只是。③闲人:清闲的人。④ 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 (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二)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三)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为乐者。 句首省略代词“余”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句首省略代词“余”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 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内容理解
1.文中描写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的清澈透明。“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空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文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入户,欣然起行。(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一、基础达标(18分)
1.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4分)
2.理解性默写。(6分)西湖游记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D(解析:D项中分别是“将要”和“欲望”的意思。)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D;【解析】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答案】B;【解析】“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6.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被贬至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答案】D;【解析】表现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以下两个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⑴月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9.【甲】【乙】两文中描写月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10.【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分)
【答案】
7.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8.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9.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10.【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译文参考】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