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2、户:门。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4、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5、  张怀民: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寝:睡
    6、遂:于是,就。至:到 . 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中
庭,庭院里。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ng)  交横:交叉错杂。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四、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西湖游记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结构形式: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2、结构层次:
    第一层:(1-3句)月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旷达乐观的襟怀)
    3、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七、理解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八、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