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训练提升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一、文学常识大过关
《三峡》节选自《________》,是一部________专著。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三峡是________峡、________峡和________峡的总称。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北宋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二、理解性默写
1.《三峡》侧面写山之高句子                                                    
2.《三峡》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                                                                 。”
3.《三峡》写山高的句子是                                                    
4.《三峡》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
5.《三峡》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6.《三峡》写三峡春、冬两季的景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景结合,相得益彰。
7.《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                                                                                            
8.《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是                                                                     
9.《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                                    
10.《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每句先标注出四个得分点,在字字对应翻译)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9.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意理解
1.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 《答谢中书书》中提到“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及他有什么深意?(2分)
3.《三峡》一文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4. 分析“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沉竞跃”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5《三峡》一课中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3分)
6.《答谢中书书》实在是一篇美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美在何处。(4分)
7.《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3分)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3分)
9.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3分)
10.《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友情的存在。请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
五、对比阅读
(一)
【甲】郦道元《三峡》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① 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② ,地搜胜概,物无遁形③ 。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风泠泠,
可以蠲④ 烦析酲⑤ ,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⑥ 又潺盢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⑦ 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释】①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②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③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④蠲(juān):消除。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⑥矧(shěn):况且。⑦盥(guàn):浇水洗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略无处 (                )      (2)见除去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春季景物的特点,请分别说说两位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并分别说说带给人的感受(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二)
【甲】郦道元《三峡》
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多趣味 (                )  (2)余往返十许过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3. 【甲】文中,作者为何先写“山”后写“水”?(3分)
4. 【甲】文中三峡的山与【乙】文中夷陵的山有何共同点?作者分别是如何表现山的特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
(三)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① 佛迹院。浴于汤池② ,热甚,其源殆可熟
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③ 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④ 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西湖游记注释】①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②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③击汰:击水。汰,水波。④余甘:橄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与过饮酒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3.【甲】文中苏轼夜里“欣然起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感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苏轼“不复甚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写)(3分)
4.【甲】文写苏轼与好友月下漫步,【乙】文写苏轼与幼子游览白水山,试分析两文抒发了哪些相同的情感。(3分)
(四)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入  (                    )        ⑵竹柏影也  (                      )
午、未、申三时  (                  )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