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古诗词⾃⾝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古诗词也是古代⼈们智慧的结晶。下⾯是分享的⼩学经典古诗赏析⼤全。欢迎阅读参考!
1.⼩学经典古诗赏析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
  江南⼜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欢快的鱼⼉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会⼉在这⼉,⼀会⼉⼜忽然游到了那⼉,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鉴赏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可”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莲的花期为夏历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全诗⼀⽓呵成,但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题旨;后四句进⼀步展⽰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阔场⾯。⽽诗中第三句⼜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如闻其声,如见其⼈,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画,⼼旷神怡,呈现出⼀派⽣意盎然的景象。
  这⾸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唱和,或⼀个唱、众⼈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故此诗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合唱;后四句当是男⼥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因⽽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法的⾼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情恣肆,极为⽣动,从⽽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穷之妙。
2.⼩学经典古诗赏析
  古朗⽉⾏(节选)
  李⽩〔唐代〕
  ⼩时不识⽉,呼作⽩⽟盘。
  ⼜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
  ⼩时候不认识⽉亮,把它称为⽩⽟盘。
  ⼜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赏析
  这是⼀⾸乐府诗。“朗⽉⾏”,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写佳⼈对⽉弦歌。李⽩采⽤这个题⽬,故称《古朗⽉⾏》,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运⽤浪漫主义的创作⽅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四句“⼩时不识⽉,呼作⽩⽟盘。⼜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童时期对⽉亮稚⽓的认识,以“⽩⽟盘”、“瑶台镜”作⽐喻,⽣动地表现出⽉亮的形状和⽉光的皎洁可爱,使⼈感到⾮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这⾸诗,⼤概是李⽩针对当时朝政⿊暗⽽发的。唐⽞宗晚年沉湎声⾊,宠幸杨贵妃,权*、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诗中⼀个⼜⼀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起伏不平的感情,⽂辞如⾏云流⽔,富有魅⼒,发⼈深思,体现出李⽩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3.⼩学经典古诗赏析
  ⼩池
  杨万⾥〔宋代〕
  泉眼⽆声惜细流,树荫照⽔爱晴柔。(荫⼀作:阴)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译⽂
  泉眼悄然⽆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流,映在⽔⾥的树阴喜欢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荷叶刚从⽔⾯露出尖尖的⾓,早就有⼀只⼩蜻蜓⽴在它的上头。
  鉴赏
  这⾸诗描写⼀个泉眼、⼀道细流、⼀池树阴、⼏⽀⼩⼩的荷叶、⼀只⼩⼩的蜻蜓,构成⼀幅⽣动的⼩池风物图,表现了⼤⾃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了⼀个⼩巧精致、柔和宜⼈的境界之中,⼀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点声⾳;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个“惜”字,化⽆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声地缓缓流淌;⼀个“爱”字,给绿树以⽣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为镜,展现⾃⼰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好像⼀位⾼明的摄影师,⽤快镜拍摄了⼀个妙趣横⽣的镜头:“⼩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露出⼀个尖尖⾓,⼀只⼩⼩的蜻蜓⽴在它的上头。⼀个“才露”,⼀个“早⽴”,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写诗主张师法⾃然,他对⾃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描绘⽇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因⽽诗中充满浓郁的⽣活⽓息。古诗今译泉眼悄⽆声是珍惜细细的⽔流,树阴映⽔⾯是它喜欢晴⽇的温柔。⼩⼩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池》诗意⽽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荷才露尖尖⾓》,⾮常形象与⽣动地反映了这⼀诗情画意。
4.⼩学经典古诗赏析
  梅花
  王安⽯〔宋代〕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
小学古诗大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译⽂
  墙⾓有⼏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传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洁品格喻⽰那些像诗⼈⼀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全诗语⾔朴素,写得则⾮常平实内敛,却⾃有深致,耐⼈寻味。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写墙⾓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数枝梅”,“墙⾓”不引⼈注⽬,不易为⼈所知,更未被⼈赏识,却⼜毫不在乎。“墙⾓"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居简陋,孤芳⾃开的形态。体现出诗⼈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开”,这⾥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只写她“独⾃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偏僻的地⽅,仍然凌寒⽽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像写⼈品。“独⾃”,语意刚强,⽆惧旁⼈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不倒。体现出诗⼈坚持⾃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从⽼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说梅花的洁⽩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分纯净洁⽩,但知道不是雪⽽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寻味。暗⾹清幽的⾹⽓。“为有暗⾹来”,“暗⾹”指的是梅花的⾹⽓,以梅拟⼈,凌寒独开,喻典品格⾼贵;暗⾹沁⼈,象征其才华横溢。
  ⽴在僻静甚⾄冷清的墙⾓,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送去浓郁的幽⾹,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
5.⼩学经典古诗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
  苏轼〔宋代〕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天时,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迷迷茫茫,若有若⽆,也显得⾮常奇妙。
  若把西湖⽐作美⼈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分适宜。
  赏析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时,西湖周围的青⼭,迷蒙苍茫,若有若⽆,⼜显出另⼀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的⾳乐性。
  这⾥,诗⼈既写了湖光,⼜写了⼭⾊;既有晴和之景,⼜有⾬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个⾓度看,⼜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只适⽤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笔法⾼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怎样美法,恐怕没⼈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将“西湖即是美”这⼀⼈们共有的感受⽤诗的语⾔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开阔的胸襟与达观⾃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样美丽动⼈;如果把西湖⽐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美⼈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命,⽽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皆知西施是个美⼥,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中。⽽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这样的⼿法,⽐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出⾊的⽐喻,被宋⼈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西湖?”(宋⼈武衍《正⽉⼆⽇泛⾈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