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数与形》评课稿(五篇材料)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数与形》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评课稿
听了郑老师的教学片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形结合是相互印证的。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怎样列式,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是怎么排列的,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前面我们试教了两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对三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在第一次试教中发现。郑老师问:“9的平方为什么要从1加到17?”学生心里有想法,但不会表达,也就是学生对规律中,“奇数的个数”理解不到位。我们组员认为:摆出来的图形没有
层次感,所以对正方形的颜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同桌各剪10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个黄和7个绿,另一生剪3个红和5个蓝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数与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不深刻。在计算1+3+5+7+5+3+1=时,学生不会说算理。我们组员认为:在郑老师教学“1+3+5+7=时,还没有总结出完整的规律,受一学生得影响,过早的出现最外层的算法,过分的强调最外层的算法,而忽略了图形的作用。所有对计算题做了调整删去1+3+5+7+5+3+1=,只计算1+3+5+7+9+11+13+11+9+7+5+3+1=?师:你有简便算法吗?
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试教和调整,今天这节课上得和成功。学生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而且还能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熟练地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第二篇:数与形评课稿
《数与形》观课报告
观看了李彬然老师讲的《数与形》这节课,感到受益匪浅,实际上这个知识点有点难度,
且又是新增的内容,李老师上课教态大方,表述清楚,精神饱满,应变能力强,胸有成竹。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和共同探讨的平台,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数与形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发现规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数之间的联系。借助形式与形的关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运用到解决类似问题上,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一上课,老师出示一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问看到什么,什么形状,然后老师指出,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然后出示一组数,引领学生观察这组算式的特点,发现这些算式是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算式。从而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这个质疑环节与本课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教学激起了多层浪,同时,又犹如戴着神秘的面纱,引人很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这神奇的计算方法。
在生活中体验,让学生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觉老师说得过多,并且反反复复问,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太少。能否在学生列出了计算方法后,直接抛出讨论的几个问题,老师在这之前不要讲解和过多引导。让学生小组讨、汇报交流的环节中多花一点时间,这样更能体现出小组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起点,回到原点问题。
老师能够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老师熟练、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课堂交流和教学评价,应用数字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完成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各有收获。能推动学生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某一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
数与形教案
备课教师:潘兴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
1、例2,以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教具准
备】 教具:PPT课件
教案设计: 一.激趣引入课题。
1.师:最近刘老师学了一项神奇的本领。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神奇本领吗?生:(想)。
2.师:它就是:你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比如1+3.在比如1+3+5.像这样的算是,老师就能很快说出答案,同学们相信吗?(不相信)。那谁愿意与老师PK一下?谁愿意出题?同学们一起来验证。
1学生人出题。师生比赛计算速度。
师:怎么样.老师厉害吧!(厉害).给点掌声鼓励鼓励呗。想知道老师的独门秘诀吗?其实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结果出这个秘诀的。(板书"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研究之后。你也会拥有和老师一样神奇的本领了。2.看到课题你想探索那些问题(学生说问题)
二.以数促形.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正方形数之间的联系。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简单的数开始研究.①.快速口答: 1+3=4(太快)1+3+5=9(好快)1+3+5+7=16(有点慢)
1+3+5+7+9…+19=100(学生需要计算)师:数越来越多.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慢哦,如果有秘诀该多好哇,同学们想不想研究这些算式的规律并出速算的秘诀呀。那可需要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哦.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表扬)师:这些算式和图形会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课件:填写 1=1² 1+3=2² 1+3+5=3² 讨论:上面的图和下面的算是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呢?(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放课件:让学生带着发现再次试验.能发现这类算式快速计算的秘诀吗?把你的秘诀和同学分享一下吧.谁能来记报一下…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咱们把这个发现叫做——发现吧).掌声送给他。师:掌握了秘诀,你敢试一试吗? 出手: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
学生很快算出,并总结规律,再次使用规律练习。
师问: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规律来计算呢?(不是)
师: 对,这个特殊的规律只能用在特殊的算式中,这个特殊算式必须是从一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出子例2: 1+3+5+7+5+3+1= 师:和原来的算式特征一样吗?(不一样)对题变了这又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讨论:可能会出现:1+3+5+7+5+3+1=7² 用加法验证:不对。
师:观察算式:这个算是和原来的算式特征一样么?
特征不一样。该怎么办?能不能分成两部分呢? 试算:发现结果一样。
再次观察算式:老师是从哪儿把这个算式分开的? 生:从一到最大数时一段,另外一部分一段。师:哦,原来是这样的,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会
师:请看题,让学生口答,并说出方法,会使用秘诀吗? 咱们来赛一赛,一学生出题,全班学生答。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了。因为..... 生:掌握了秘诀。
师总结:数与形有千丝万缕的关于。图形不仅开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分折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让同学们在图形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数与形之间的更多奥秘的。
第四篇:《数学广角——数与形》微课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习题微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