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扇形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让学生从例题中看到用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这节课里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后,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领悟知识的内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在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等方式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课前准备、引例到生活中,要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
统计图的选择是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数学教学内容之一。根据这一特点,首先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然后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和小结,归纳出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使学生对统计图的选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结
合“某市空气质量”“三届奥运会奖牌榜”等几个实际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根据需要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的特点,适当地选择统计图,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使学生根据生活中搜集的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并让每个学生都实现有效发展。
本节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运用的较多,若把一些知识要点通过黑板呈现,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圓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起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教案设计过程中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认识圆柱和圆锥。举行实物展示,从实物中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出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比较、交流等活动探索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抓住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圆锥的认识,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的几种证明方法。
本节课产生的问题,给我深刻提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结合实际灵活处理,就能达到教学预期,实现教学目标。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圆柱表面积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愉快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但在教学中,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
来教学。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罐头外面的一圈商标纸的面积有多大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罐头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计算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来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效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听而已;二是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热练,在计算国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教学中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体积
一、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发现并
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所以作为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探索知识,比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学要好。
二、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能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经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并发现数学问题的存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难度并不是太大。数学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数学题才不会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向学生提问:如果想知道容器的体积,应该怎么办?使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将学生引入到新课探索的活动中。
整理与练习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为了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学习,本节课采取了如下做法:1.大胆放手,自主学习。本单元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过出示复习提纲,让学生自主交流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注重双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综合应用本单元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拓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将
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画图法或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和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想把题当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比例的意义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比例的意义,并且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概念,较好地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对本节教材进行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交流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本节课中通过对教材的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这节课中,将例题和习题有机地穿插和调整,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计算、思考、讨论、交流之中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上有效地
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活动,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比例
本节课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在解比例时,首先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讲课伊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由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了“按比例放大”的含义,明白了所谓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那么,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厘米数一定可以组成不同的比例,然后,让学生写出能组成的比例,由学生自己求出所列的比例式中的未知数的值。另外,在教学“试一试”时,注意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或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
比例尺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
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本节课中,根据学习内客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前让学生搜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面积的变化
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引入、探索,还是得出结论等环节,都要尽量体现这一理念。如在本节课中,上课开始就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发矛盾,而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引发探索欲望,再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当中,由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后,再进行合作、探索,得出其他图形的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自行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