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看“听雨”】听雨观云唐诗
读季羡林的《听雨》,“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以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为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仅用“听雨”这一件事便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其实听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独宋代,早在唐代文人雅士中就已常见。本文以唐诗为例对“听雨”这一文化进行解读。
一、怀友为主墨
钟嵘《诗品》中“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其实何只夏雨,毛毛春雨。沥沥秋雨何尝不是大自然的情致?在诸多的听雨诗中,以此来怀念友人,思念亲人的诗题较多。
左偃《寄鉴上人》“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竹斋听雨”一个多么充满情趣的意境。雨滴落在屋顶,沿着屋檐落下,声声清脆、滴滴清晰。细雨绵绵,竹林之内,诗人与友人同眠共话,好不惬意,畅谈之情可以忘眠。然而十年之后,天各一方,今非昔比之下思念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又如无可诗“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秋寄从兄贾岛》)凉凉秋季,阴雨不断,一个人独自感受着这秋的肃杀,感受着这秋雨的湿冷。又如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于精致
隽永中寄予情味深长。
雨的诗词类似的诗还有朱庆馀的《送顾非熊下第归》“听雨宿吴寺,过江逢越人”,
无可的《秋寄从兄贾岛》“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等等,都是表达对友人、亲属的思念之情。
二、季节上以春秋为主
听雨须是晚上,白天视觉掩盖了听觉的发挥。蒙蒙的夜将诗人
的听觉发挥到了极致,或缓或急,或轻或重。无一不被不眠的耳朵所捕获,荡漾出别样的情愫。
在四季之中,听雨偏于秋,次为春,夏冬较少。冬受季节限制降雨较少北方更无:夏则雨急,一阵紧过一阵,令人心中发紧;春雨、秋雨则不然,雨滴所落之处皆传来滴滴答答之声,不紧不慢,构成和谐的旋律。听者或伏案或卧床,细细品味,沉醉其中。所以秋春为佳。
春夜听雨有李玉的《春寒》“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秋则较多,有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中的《赠朐
山杨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无可的《秋寄从兄贾岛》“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白居易《雨中招张司业宿》“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朱庆馀的《送顾非熊下第归》“听雨宿吴寺,过江逢越人。知从本府荐,秋晚又辞亲。”等等。我们看无可这首诗《秋寄从兄贾岛》,诗中“暝虫喧暮,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诗人于西林寺静坐在禅房中,从日暮到五更,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寒”字将整个氛围定下了基调,而“更”字使这种感觉加重一层。于是那种幽静消失殆尽,迎面扑来了阵阵凉气,而“落叶”将这种气氛渲染得更重了。凉凉秋季,阴雨不断,一个人独自感受着这秋的肃杀,感受着这秋雨的湿冷。诗人听着窗外的雨声想起了远方的朋友,有一种深切的思念与伤感在其中。
恰如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秋季的萧瑟、疏冷与诗人感伤的心境产生了共鸣,但何以这么多的诗人都是感伤,悲凉的呢?这与他们所属的时代和个人境遇有着必然联系。
三、多为中晚唐时期作品
学术上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与初、盛唐相比,中、晚唐多了感伤与平静,少了朝气与豪放。经过检索,本文发现有关“听雨”的诗歌多为中晚唐时期作品,而听雨这一文化现象出现在中
晚唐诗人的诗中不是偶然的。
学术史上将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称为中唐时期。此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是唐朝外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的独权。政治的黑暗使得诗人不得不将精力转移到大自然和自己的内心。生活在此时期的戴叔伦、韦应物、白居易、贾岛、无可、刘得仁等都写过有关听雨的诗。白居易的《雨中招张司业宿》大概作于公元828年,此诗是其怀念十几年前和张藉的雅事。“过夏衣香润,迎秋簟鲜。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一切是多么的美好与悠闲,贴近自然,远离争斗。在此景之下与老朋友“听雨对床眠”是何等的惬意。
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哀宗天佑四年(907),学术史上称为晚唐时期。唐朝国势衰微动乱,逐渐走向灭亡,政治带给了诗人们绝望。此时的雨声非但没有了雅意,反而成了愁绪的催化剂。李玉《春寒》中写到“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一个“闷”字,一个“愁”字将诗人那愁苦的心情暴露无遗。滴滴雨声如针一样扎在心中,如石一样压在心中。夜愈静,雨声愈清晰,愈是加重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与白居易的“听雨对床眠”相比,李玉的“愁听雨声眠”则是不能眠。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衰》),秋雨落在青翠的、圆澜的荷叶上与落在枯败的荷叶上,声音与景致是完全不同的。此时诗人寄人篱下,且遭遇世事变迁。境由心生,心亦造境。“枯荷听雨”是属于李商隐的。
综上,中唐诗歌中的“听雨”多表现为闲适、幽雅,而晚唐诗歌中的“听雨”多表现为苦闷、凄凉。中唐诗人对政治失去兴趣,转向了自我,仍有闲情雅致去欣赏与体味。到了晚唐,进入了彻底的没落时期,
诗人得到的是绝望。同是听雨,晚唐诗人得到的更多地是苦闷、感伤。
纵观全文,听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入诗多集中在晚唐,作品整体上呈现清冷、肃杀的氛围,季节上多为春秋。诗中的雨声多能触发诗人压抑苦闷的心弦,这也集中地体现了晚唐时代动荡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分子集体的命运。总之《全唐诗》中无论是枯荷听雨、竹风听雨、
夜船听雨、池荷听雨、隔窗听雨、小楼听雨、棋边听雨、对烛听雨……这些都说明,听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了解和研究唐代文化和文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