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传说
元宵节的起源传说
元宵节的起源传说1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传说
一、纪念平吕
汉高祖刘邦死后,大权渐渐落入吕后手中。生性懦弱的汉惠帝病死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登基的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二、火把节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
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三、“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四、源于佛教说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元宵节的起源传说2
元宵节介绍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
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起源传说3
元宵节的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节日。其实早在元宵节刚刚设立的时候,它的隆重程度也是丝毫不逊于现代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文帝(公元前180——140)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
之日是正月十五日。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以示对佛教的尊敬,敕令在元宵节点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那么,“元宵节”又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在汉朝武帝时期,有个叫东方朔的高人,足资多谋,风趣滑稽,常在汉武帝面前献计逗乐,武帝非常喜爱他,宫门虽严,他却随便可以出入。东方朔心底善良,宫中彩女不管谁触犯了武帝,武帝怪罪时,他总上前讲情。
有一年腊月,下了几天雪,汉武帝有点纳闷,东方朔便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宫娥泪流满面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原来这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后,每逢年近岁逼,她则思念亲人,心如刀搅。这几日风雪交加,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倒不如一死了之。于是,便来投井,谁知却遇上了东方朔,东方朔救了元宵,并安慰
了她一番,解劝了一阵,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个妙计来。那天,他出宫离了长安,到西北山上元宵家里,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安排一番,然后就回到长安大街卖起卦来。不少人都争着占卜问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封条签语。人们非常的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火神君会来长安察看,你们可到城西北十里大道口等候,到末时,会过来一个骑粉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拦路哭求,或可全城得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