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五⽇、正⽉半或⽉望,隋以后称元⼣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宋以后也称灯⼣。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欢迎阅读!
1.元宵节花灯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称为上元节,元宵灯会是⼀种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也是⼀元复始,⼤地回春的夜晚,⼈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资治通鉴》载:⼤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者万⼋千⼈,声闻数⼗⾥,⾃昏⾄旦,灯⽕光烛天地,终⽉⽽罢,所费巨万,⾃是岁以为常”。⾃此,端门灯⽕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唐,赏灯习俗更盛,有诗云:“洛阳昼夜⽆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宗潜伴太真游。”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2.元宵节花灯类型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帝时,已下令将正⽉⼗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五。(太⼀:主宰宇宙⼀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同时也是中国情⼈节之⼀。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诗⼈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范阳⼈)曾在《⼗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类,它是⽤⽵⽊、绫绢、明球、⽟佩、丝穗、⽻⽑、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成的综合⼯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品。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成的活动灯,如⽜郎织⼥、⼆⼗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巧,⼀展⼯匠的智慧和技能。
3.元宵节看花灯的寓意
元宵节的花灯寓意:民间在除⼣供奉⽼天爷时要设⽴“天地堂”。⼈们在院⼦⾥扎⼀⼩棚,棚⾥⾯⼩桌上⽴着“天地三界⼗⽅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炉、供品,还挂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没有席位只好和⽼天爷坐在⼀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们为了驱逐⿊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相近,所以灯笼也⽤来求⼦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求得⼀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间⽴长⽵竿挂上⼀盏灯“照⽥蚕”,观察⽕⾊以预测⼀年的⽔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们在躲避盗匪侵袭⽽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天,⼈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励读书,民间都把⼩孩送上学。⼊学的第⼀个节⽬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位博学的⽼先⽣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4.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在隋朝前已见于⽂字记载。《资治通鉴》卷⼀百七⼗五载:柳“以近世风俗,每正⽉⼗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窃见京⾢,爰及外州,每以正⽉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时。尽室并孥,⽆问贵贱,男⼥混杂,缁素不分。
每年正⽉⼗五夜晚,⼈们便都在⼤街上尽情狂欢,⿎声震天,⽕光照地。⼈们不惜钱财,⽐赛灯的规模和精巧。⽽且家中所有的⼈,也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
正⽉⼗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体在北周年间,⼤约在公元550年⾄580年之间。
从这⼀习俗产⽣的时间、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可能与佛教的流传有关。《涅盘经》说,如来佛死后⽕化,将其得到的舍利⼦装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床上。佛门弟⼦⼀边散花⼀边奏乐,并每绕城⼀步点燃⼀盏灯,以此来表⽰对如来佛的悼念,但还没有明确记载是正⽉⼗五。
5.元宵节看花灯的介绍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五⽇僧⼈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
灯敬佛,令⼠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逐渐形成民间盛⼤的节⽇。
另有⼀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五⽇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汉代才⼀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初⼋点灯,⼀直到正⽉⼗七的夜⾥才落灯,整整⼗天。与春节相接,⽩昼为市,热闹⾮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潮。⾄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