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风俗5篇
中元节的风俗1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中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
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习俗
  我们称呼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的一些祭祀仪式。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风俗2
  一盏河灯,一份祝福。8月30日晚,广西桂林市资源县资江河畔人涌如潮,当地汉、苗、瑶等各族同胞及中外游客数万人将形式各样、新颖别致的河灯放入资江,任其顺流而下,丹霞山下再现“万盏河灯耀资江”壮观场面。
  当天是农历七月十四,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祭祖节日,资源县第十八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举行大型文艺演出及祈福仪式,当地民众自发携灯,沿河漂放,以此怀念亲人,寄托美好心愿。
  资源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据介绍,“河灯”对于资源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境内的资江流入湖南洞庭湖,历史上资源是桂北与湖南的交通、经济大动脉。清朝时期,资源水路运输繁忙,常常发生舟覆人亡事故。为祭奠亡者,每逢七月半,人们就会自发为水中亡灵做法超度,之后漂放河灯,寄托哀思,祈祷平安。
  歌与灯是资源河灯歌节永恒不变的主题。资源五排山区是苗、瑶民聚居地,每年七月半举行歌会,苗、瑶各族人民云集桥亭、溪畔,互对山歌,闹上三天三夜方尽兴。今年河灯歌节期间,来自宁夏、陕西、湖南、湖北、云南以及广西的“山歌王”汇聚资源,展示苗族山歌调、瑶族山歌调等原生态山歌。
  中元节之夜,随着四五条巨龙河灯顺流而下,一盏盏荷花、龙龟、鲤鱼、螃蟹、水牛、斑马、南瓜等栩栩如生、形式各样的河灯也缓缓随着流水而下。
  来自资源县石溪村的“河灯老人”肖尚明今年76岁,制作河灯已有近20个年头,自1995年资源举办第一届河灯歌节,肖尚明每年都会制作上千个河灯供游客漂放。“我从今年5月份就开始做了,现在已经快做了1000个荷花灯。”
  与许多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放河灯不同,来自湖南的游客彭先生独自来到相对空旷的地方,手捧河灯,许下心愿,慢慢将河灯顺水推远。
  彭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湖南凤凰,人们更愿意选择空旷的水域放逐河灯,因为相传河灯在水面上漂得越远越久,碰到的障碍物越少,许下心愿就越容易实现。
  在资江河畔,相对于年轻人的轻松、嬉戏,老人们的表情则显得更加虔诚庄重。随着时代变迁,眼下许多年轻人、小孩更多的是将放河灯当做一种乐趣,休闲形式。
  但老人们却始终坚持,放河灯是一种传统,点着蜡烛的河灯随水飘向远方的一刹那,带去不仅是河灯本身,更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老人们始终相信,所有难以诉说的情感,都可以借由河灯传递给故去的先人。
  今夜,资江河畔两岸人潮涌动,霓虹灯汇同江上的河灯、空中的烟花相映成辉,蔚为壮观。
中元节的风俗3
  放水灯:
  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
  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