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观看红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5篇
   
    观看红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篇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用这首七言律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的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包含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永远的微笑
    时光荏苒,仿佛昨日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已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70年有多久,70年可以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变为已过花甲的老人,70年可以让一个翩翩少年成为一个耄耋老人,70年让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篡改,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为永恒。
    20**年,作为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的我带领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长征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圣地——会宁。8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胜利会师,从此,会宁这个普通的山城与伟大的长征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踏进这片饱含历史沧桑的土地,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仰望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巍巍会师塔,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在脑海浮现。我们来到这里追溯一段历史,来追忆万里长征,来瞻仰烈士遗物,来缅怀革命先烈,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的中央红军主力,决
心一定要突破重围,北上抗日的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相继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的路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旷世罕见的战略大转移,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岁月,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过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在粉碎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之后,终于胜利在会宁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天地,创造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1986年,会宁人民为了弘扬红军精神,纪念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50周年修建了会师塔,象征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团结无间,所向无敌,正面雕刻着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会宁会师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的大汇合,正是有千千万万知名和不知名的英烈用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铺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坦途,才有了中国今天的安宁。如今,会师纪念塔和会师楼都成了会宁县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就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合金”,拨
动沉重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歌,是一支摄魂的曲。回顾70年前,中国人民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取得抗战胜利,取得民族独立,八年的抗战是一个地狱的深渊,是一段苦难的岁月,是一段痛苦的回忆,生活在今天和平、幸福年代的我,站在这片热土上,站在这个神圣的地方,回望长征,回望抗战,回望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不禁感慨万千,淆然泪下。
    聆听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解、瞻仰着一件件烈士的遗物,不觉中我已身处会师纪念馆中,纪念馆墙上一幅小红军的水彩画像牵动了我的目光。头戴缀着红星的八角帽,身背着一支钢,一抹纯真的微笑写在脸上。讲解员告诉我们,没有人知道这位小红军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四川人,是朱总司令的小老乡,三军会师的那个日子,他正在会宁街头张贴标语,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突然来袭,就在大家纷纷躲避的时候,当地老乡一个叫魏煜的三岁小孩还在街上玩耍,这位小红军奋不顾身的扑在孩子身上。当炮弹爆炸,硝烟散去,人们发现,孩子只被炸伤三根手指,而小红军却已浑身浴血,脸上流露着永远的微笑和安详。魏煜家人感念红军救命之恩,将小红军葬在自家祖坟地,魏煜后来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继征、续征、长征,寓意“继续长征”……讲解员深情的讲述使我眼里已闪着泪光,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深刻的认识了红军这个称谓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