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专题案例透析》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吴忠豪先生的《小语教学专题案例透析》。书中以详实的案例,通透的分析,告诉了我们小学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教什么——用课文教语文。
思政课观后感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是老师教语文知识的例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例子。“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是首要的。在一节语文课中,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语文要素必须摆在首位,首先要教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训练必须扎实留痕。
比如,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中首先要教的就是识字。老师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和识字体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该认的字必须在课堂上认会,还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主动地在生活中识字。写字教学要有具体的书写方法的指导,要有充分的练习。朗读教学,不仅要有示范,有朗读方法的引导,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确保学生能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句子,再到把课文读熟练,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锻炼语感,积累语言。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基本功,必须教得扎扎实实,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当然,课文中的人文主题也不可忽视。语文课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现在又提出学科思政。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审美熏陶要在“润物无声”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科学课、历史课。
怎么教——在语言实践中摸爬滚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语文能力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去获得。所以课堂上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写,去读,去说,去讨论,去思考。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出来,而不是老师去讲解或讲读。老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老师的讲读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书,“熟读成诵”“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才是语文课该有的样子,这也是千百年来传统母语教学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我们以前总是担心课堂上读得多了,耽搁了时间,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正如于永正先生所说的,老师讲得唾沫横飞,讲得都得了咽炎,在学生那里未必起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读出来的、去思考出来的、去讨论碰撞出来的才是真实的,才是鲜活的。
词语教学有三个目标: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三是积累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词语。这三个目标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能够正确运用词语,所以词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运用词语。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去练习运用词语,学生能正确运用了,自然也就能理解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的学习都要落到使用上,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从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表达,儿童越多使用语言就越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理解并不等于运用,而不会运用,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有学会运用这个词语才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句子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和构建语言,运用语言。有效的句子教学,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句子的模仿运用上而不要过分强调对句子写法的理性认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我们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语言。这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使然。
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去锻炼对文字的解码能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需要在写
作实践中去摸爬滚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靠老师讲,而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学生的作文也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更不是靠老师改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练习写,自己去揣摩修改。当然,写作方法的指导固然要有,但是写作方法的指导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运用。不能只管老师“教过了”,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怎样才能学会?要靠学生在实践中去练习。这即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语文知识,教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讲枯燥的语法知识,也不是机械地摁着学生去练习表达。而是要创设具体鲜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灵动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去进行语言实践。
教到什么程度——把准年的目标,体现一课一得,关键在于运用。
语文课要做语文课该做的事情,要把语文课教得有浓浓的语文味。那么,一篇课文中牵涉的语文知识很多,是否要把这些语文知识都一一交给学生呢?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教的语文知识越多越好呢?吴忠豪教授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教一篇课文要准确把握其核心目标,要有重点,体现一课一得,切记碎片化。那么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呢?吴教授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一是研读课程标准,把准年段目标;二是聚焦单元要素,体现训练重点;三是关注课后习题,在单元内部体现层层推进,螺旋上升,一课一得。
不管是识字写字教学,还是品词析教学,不管是阅读方法教学,还是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最终的目标都在于会运用。
这本书中收录的很多案例值得学习,很多方法和理念让人醍醐灌顶,深受启发。我深知,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远的距离,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运用这些方法,贯彻这些理念,让语文课有效,有趣,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