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1/1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机构成部分,已经成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和舆论工作的接班人。因此,将思政课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应该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项目为依托,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改革范例,以期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渊源与内涵
从教育实践看,很多高校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该追溯到我国德育教育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侧重思想、政治
、道德和心理四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最早源自上海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后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当下的国家教育战略部署。[1]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2020年5月28日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科学化和持续化的发展阶段。[2]
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从现有文献看,大部分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内涵的灵魂,也就是说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
治教育作用。[3]
笔者认为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
育教育的视角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传媒格局嬗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新闻工作队伍成为新闻传播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课程思政课与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完美的结合,无疑为新闻传播
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思路。
首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历来有部校共建的传统,为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提供了适宜的政策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实施部校共建始于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率先共建新闻学院,成功地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双赢”之路。[4]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地方院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省市党委宣传部基本上都实现了部校共建单位。众所周知,省市宣传部都有非常雄厚的政策资源,部校共建一方面加强了学界和业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为新闻院校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新闻传播人才指明了方向。
其次,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正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为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路径。自2013年6月至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1.0”)和《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
计划2.0的意见》(简称“2.0”)。[5]
无论是1.0还是2.0版的卓越
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实践研究
—
—
—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阴付松聚
摘要:当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放到德育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重点把德育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功效。文章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范例,以期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项目号为SZ1911。管理平台
传媒与教育
2021/1下
管理平台
新闻传播人才计划,都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让新闻学子深刻意识到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秉持社会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操守,履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工作使命。总之,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的总体要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高度吻合,两者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的实践特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制作等专业必修课程,授课覆盖范围广,被列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第二批项目。
一、结合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教学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新闻素养培养”为目标,将政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积极构建思政内容、新闻采写理论、新闻采写技能实践形成的“三维一体”的授课体系。课程思政在课程属性上不同于思政课程,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育人功能。因此,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形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和灵魂。该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有:第一,在新闻报道理念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坚持党性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采写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闻作品,贯穿全部课程的授课内容中。第二,在新闻业务实践上,具体包括新闻采访实务和新闻写作实务,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家服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众的原则,唱响主旋律、打好舆论宣传主动仗。
二、实施项目负责人制,构建“项目+团队”复合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校建设离不开教学团队。学校为鼓励教师以“项目+团队”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申报课程思政项目的积极性。《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自2019年被学校列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以来,集纳“团队智慧”之力,积极推进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教学团队实施团队负责人制,在师德水准、
教学水平、学术造诣和创新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要求。团队成员有4名长期担任该课程的专业老师分别来自报社、电视台、网站等媒体从
业人员和具备丰富新闻传播理论的老师担任,呈现高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其次,课程项目成员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表、教学案例库、教学案例随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等任务。
三、树立OBE 教学理念,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OBE 教学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指以学习产出为主导,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以OBE 理念为背景,融合OBE 的先进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的统一,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6]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中,项目团队积极引入OBE 理念,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入发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思政教育结合点,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特别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围绕启发引导和案例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虚拟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能提升教学效果,这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项目组成员长期担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大胆构建“虚拟情境”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根据相应授课内容,及时引入思政内容,创设“虚拟情境”、任务驱动、虚拟情境转化三个重要步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报道风格,做到“三贴近”原则,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觉用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实践武装头脑,极大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7]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展第二课堂。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需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到一个契合点,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结合《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分别设置对半的理论和实践学时,这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学校目前建有网络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新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融合新闻工作室、网络信息采编与数字出版工作室等八个工作室,专业实验设备齐全,涵盖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等技能的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校外还与中国网上轻纺城、中国安防城、绍兴日报社、CCTV 美在中视、浙江新闻中心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层级多样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该思政课程项目组老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巧妙设置一定的思政项目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运行、管理、实践。比如在实习实训中,设置政治新闻采写要坚守党性原则,深刻认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是“主心骨”和“导航仪”。在隐性采访中要
传媒与教育
声屏世界2021/1
遵纪守法,不能为了报道而不择手段;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倡导正面报道,培养学生要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等。以上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结语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目标,特别强调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倡导全面高校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8]面对新旧媒体交替和纷繁复杂的舆论形势,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培养出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的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EB/OL]v/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
[4]本报评论员:部校共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举措[N],光明日报,2014-09-16(01).
[5]石磊.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01):59:.
[6]雷婉榕,刘东玲:基于OBE 理念的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22-123.
[7]付松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虚拟情境”教学探索[J].青年记者,2019,(09):99-100.
[8][EB/OL]l/news/yaowen/202011/
t20201103_2029763.shtml.
鬼畜在ACG 爱好者(Animation 动画、Comic 漫画、Game 游戏)中是指对视频内容剪辑、调音,形成新的排列组合,使画面和声音的重复频率极高,并且达到音画同步效果的一种洗脑、搞笑的二次创作类视频。[1]
鬼畜视频具有典型的洗脑性与
喜剧感,呈现出叛逆与非官方的特点,深受青年体的喜爱。作为青年亚文化,鬼畜视频的生产和传播背后反映的是青年体的文化取向,其内容表达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现有文献将鬼畜视频置于亚文化视域下的研究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旨在分析鬼畜视频、鬼畜迷现有特征,以此反观当前鬼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动效果,并审视当前鬼畜视频存在的困境。
亚文化视角下的鬼畜视频分析
一、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特征。鬼畜视频在表现形式上,通常是对已有素材的二次加工形成重复、夸张、音画同步的特点。戏谑与反讽是鬼畜视频的关键,通过对严肃题材的再加工形成恶搞的鬼畜,颠覆原有的严肃文本,解构和破坏原有的话语体系,瓦解主流文化的严肃性。在鬼畜视频中,歌词、弹幕、画面构成了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
鬼畜视频的歌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有逻辑的歌词,另一种是无逻辑的拼贴。有逻辑的歌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视频制作者精心制作、根据已有音乐来配合画面。无逻辑的歌词拼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鬼畜视频
阴周敏华
许媛萍
摘要:文章从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特征、鬼畜迷两个方面对鬼畜视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鬼畜视频具有娱乐与恶搞的后现代性特征。当前,亚文化体借助鬼畜视频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得到身份认同的诉求,而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也积极借用鬼畜的方式寻求与亚文化的融合。文章认为鬼畜视频的发展还存在版权纠纷、价值内核缺失等困境。
关键词:鬼畜视频亚文化主流文化身份认同
瓦解歌词传媒e 时代
点击新媒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