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野望》
东皋薄暮望,                        。 树树皆秋,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罗汉果泡水方法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爱情语言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描绘了夕阳的余晖下树林和山峦一片秋,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4《野望》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班队活动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 , “空余”二字 , 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 , 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 , 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晴日的原野里树木清晰,草木枯萎,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                           ,归雁入胡天。
                      ,长河落日圆。                            ,都护在燕然。
1. 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 ( 地名) 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 “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 ( 侦察兵 ) ,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 又叙事, 一语两指, 贴切自然, 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卧室能放镜子吗
3.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 “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 “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
4. 判断正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写“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B.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用得好是因为“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C..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用典故赞扬了将士保家卫国的精神,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万里送行舟。
判断正误
A.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尾联抒发了作者 思乡 的感情。
B.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叙事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 之情。
C.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 “入”二字炼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写山随平野的消失而出现,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D.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 ; 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表现了景的美丽。
E.“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诗人同情故乡的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烤鸡胸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简笔画小鸟1、判断各项是否正确(    )
A.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题目以“春 ” 为着眼点,诗中写出了西湖
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遗憾之情。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写出了花的凌乱。
D.尾联通过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来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以“行不足”说明早春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2.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 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 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 、“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 的白沙堤上, 这里的景美不胜收, 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他不禁发出 “最爱”这样 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