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辨析了几组在征引古书和整理古籍时经常出现的而且字形相近又容易混淆的字,并对有些简化字的来历做了简单的溯源。
标签:形近字 错别字 溯源
我们在征引古书和整理古籍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繁简字转换的问题。由于某些繁简字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有些繁体字和我们现代常用的某个字形体很相近,就会造成一些小失误。下面是笔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的今人在引用古书或者整理古籍时所犯的一些小错误。
一、兒、儿和皃
先从《秦汉官制史稿》一书说起,此书是安作璋、熊铁基两位先生的大作。此书博大精深,例证丰富,是研究秦汉官制的一部力作。但白璧微瑕,在书中也有一些错误。比如该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该节内容主要是介绍“廷尉”一职,在行文中多次提到《汉书·儿宽传》,看了以后不免令人生疑,汉代还有姓儿的名臣吗?再看看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全十二册)
,卷五十八赫然是《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在文中,颜师古还特地给“兒”加了注——“兒音五奚反”,以免大家误读。可见这里的“兒”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儿”的繁体字,而应该读为“ní”,后来写作“倪”。《广韵·齐韵》中也有记载:”兒,姓也。汉御史大夫兒宽,千乘人。五稽反。”所以,西汉的那位名臣的姓名应该是“倪宽”,也可以写作“兒宽”。那么,倪姓的来源是什么?在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二》中有详细记载。
郳氏:曹姓,即小邾也。邾挟七世孙夷父颜有功於周,次子友父别封附庸,为小邾国,以居郳,故又称郳国,今沂州滕县东南郳城是也。《乐史》云:郳城在承县。或云,邾武公封次子於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
兒氏:即郳氏也,或省文作兒。兒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汉有御史大夫兒宽,受业于孔安国,家贫,赁作带经而锄,宽千乘人。又贺兒氏,虏姓也。
倪氏:即郳氏也,避仇改为倪。汉有扬州刺史倪谚。唐有刑部郎中倪若水,中山藁城人。
无独有偶,吴人著的《“问马”闲笔——吴人读史札记》一书中第五十五页,也有“查《汉书·儿宽传》”等字样,显然也是犯了这样的失误。另外,还要注意“兒”和“皃”的区别。向熹的《
简明汉语史》(修订版)上册第四百七十五页赫然出现“《广韵·蟹韵》:‘字的来历矮,短兒。’”的字样,显然,“兒”是个错字。查阅周祖谟的《广韵校本》上册第二百七十三页,原文是“矮,短皃。乌蟹切。三。”皃,后来写作“貌”,“短皃”就是“短小的样子”。《说文解字》:“皃,颂仪也。从人,白像人面形。……貌,籀文皃,从豹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