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的现代诗歌教学大多从意象、背景等内容角度入手,或是“以意逆志”,或是“知人论世”,而人称代词等言语形式常常被忽略。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从人称代词的运用切入,探析现代诗歌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诗教学;人称代词;情感表达
现代诗歌一直是一线教师“避之唯恐不及”的文体形式,更遑论“现代诗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假思索地将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画上了等号,习惯于“提出背景”“圈出意象”“分析情感”三步走。这样的教学,罔顾现代诗歌独特的形式特点,课堂死板僵硬,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荡然无存。
其实,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本身就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能同一而论。胡适一再声称:“文字的第一个作用便是达意。种种符号都是帮助文字达意的,意越达得出越好,文字越明白越好,符号越完备越好。”而现代诗歌人称代词的大量入诗与多样化表现,打破了古代格律诗歌长期以来隐藏主体或主体缺位的含混状态,使现代诗歌的内涵趋于多义且具有了多重发声的可能性,在表情达意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选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错误》这三首现代诗歌的诗教学的部分课例,谈谈如何以“人称代词”为抓手进行现代诗教学。
一、从使用频率说开去
作品中同一个词语反复出现,一定是别有意味的。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不同现代诗歌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而不同频率的人称代词会对诗歌的表情达意产生重要作用。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错误》这三首诗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如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出现1次;“你”出现12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出现15次;“你”出现13次。
《错误》中,“我”出现3次;“你”出现2次。
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的现代诗歌在人称选择和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错误》两首诗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比较一致,但《你是人
间的四月天》一诗,特别着重第二人称的使用,给人以亲切感,抒情性强、情感饱满。“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值得一提的是,借由“你是”引领的排比句呈现了九次之多,从多个维度表现了“你”的特征——理想中的生命状态,鲜活又完满,天真又庄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将情感推向最高点。
二、从组织形式说开去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诗歌这种文体来说,诗行这种形式是有意味的。例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中,林徽因故意打破外在格式上的一致性,求得一种新鲜的审美感受。“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两句诗的常规写法是“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但林徽因却刻意把“你像”“你是”后置,造成一种诗意上的陌生疏离的效果,有意延长审美时间,激起审美情感。
而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错误》两首诗歌而言,人称代词在诗行中出现的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恰恰与诗歌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我”与“你”同时出现在一句诗中,呈现出交错使用的组织形式,增加了诗歌中“我”与“你”的互动性和依赖性,营造了亲密感,缩小了距离感,别有一种诉说和深情的表达;而在《错误》一诗中,第一人称“我”只出现在第一、三节,第二人称“你”只出现在第二节,不同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人称代词的交替使用,在《错误》这首诗歌中,人称代词的使用相对比较孤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这其中的差异。
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错误》两首诗歌中,都出现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提醒学生可以关注组织形式)
生: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你”“我”是交错使用的;而在《错误》一诗中第一人称“我”出现在第一、三节,第二人称“你”出现在第二节。
师:咱们先关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你”“我”交错使用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屏显: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生:“我”与“你”在一句诗中交错使用,好像在面对面交流,有真实性和画面感。
生:我觉得交互使用便于诗中的“我”情感的抒发,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师:非常不错,咱们班的同学不仅有读者意识,而且有作者意识,即关注作者是怎么写这首诗的。还有要表达的吗?
生:增加了互动性和依赖性,像是忠贞恋人之间的誓言。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发现,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错使用的组织形式,增加了诗歌中“我”与“你”的互动性和依赖性,营造了亲密感,拉近了距离,别有一种诉说和深情的表达。
师:咱们再来关注《错误》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小诗读一遍。
屏显: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师:如果尝试将诗中的“你”换成“女子”,会有什么效果?
屏显: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女子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女子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生:将“你”换成“女子”,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情感表达变了,不那么直接了。
生:缺少了代入感和参与感,距离感拉开了,缺少了倾诉的味道。
师:对文字敏感的人才能读出诗的味道。那么,这样看来,如果保留了“你”,就会多出什么呢?
生:保留“你”的话,女子的落寞和孤独有了一种被体察、被关怀的感觉,仿佛用无比疼惜的感觉去怜悯她。
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组织形式,无论是人称代词的穿插使用还是独立使用,归根结底都是为诗歌的情感表达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删字、换字等形式,引导学生体味原诗表达的妙处。
三、由人称多义说开去
“你”“我”“他”的人称代词,其指向有时并不唯一。在诗歌中,人称代词不单单指向某一个个体,更是指向具有相应特征的某一类体。例如在《错误》一诗中,“你”“我”的指向其实都并不明确:“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在江南等待着爱人归来的女子;而“我”,可以看成是一个骑着马经过江南的男子。而正是因为人称代词的指向不明确,才造成了丰富多义的效果。因此,在人称代词上反复涵泳,能让我们从诗歌的表层走向深层。在关键处,教师应追问下去。
师:郑愁予错误《错误》一诗仅仅在写“你”“我”的思念吗?
屏显:
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
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郑愁予《郑愁予诗的自选》)
生:这不仅仅在写“你”“我”的思念,还有千千万万处于战乱中的人对爱人的思念。
师:是的,这里的“你”“我”具有丰富的指向性,使得诗歌内涵多义,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时代,这是一人的时代,漂泊孤苦,无处抵相思。
人称代词的使用会使得诗歌蕴藉多义,请大家尝试用人称代词补足下面这首诗歌,并说说理由。
屏显:
断章(片段)
卞之琳
( )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