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家是照着念稿
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亲为表率,如扑面清风,让人神清气爽。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会风。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司空见惯的却是,不管是开大会还是开小会,领导们讲话大多是拿着稿子从头到尾地念。所念的稿子很多也是空话、套话,干货、实话、真话着实不多。底下听报告的人经常是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很多情况下,一个省、市领导,甚至是县处级、乡镇领导,讲话都得让别人捉刀拟稿。捉刀者们在拟稿时也多是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四平八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实施”、“齐抓共管”、“认真贯彻”、“紧抓落实”等空洞抽象的字眼满目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据说网上还盛传“党八股秘笈”,即“写公文必备词句大全”。大概,这些“秘笈”是供秘书们写稿时常备案头、信手拈来之所需吧。近日,有媒体爆出某省两个城市领导的讲话稿如出一辙的雷人新闻。由此,这种秘书代稿、领导照着念的情形,可见一斑。
难得一见的是,坐在台上的领导们脱稿即兴发言、言简意赅。是领导们水平低、口才差吗?未必皆然。但是一旦他们坐在主席台上,他们就惯常性地拿着稿子念。为什么会这样呢?剖其原因,根据我的观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现在不管什么规格、什么内容的会议,办会者都要挖空心思、请一个相应级别的领导莅临讲话。以为这样才能凸显和强调会议组织的重要性,然后才能有利于会后各项落实工作的开展。领导们也觉得参加各种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很有面子,是其理所当然应尽的职责。于是,大大小小的领导们经常是被大大小小的会议缠身,在浩瀚的会海中难以自拔。据《半月谈》近日报道,一个县委主要领导,一年中参加的大小会议、活动不少于1000个,真是叹为观止!
在出席会议时,领导们为了避免讲错话、说“不着调”的外行话,聪明之策就是讲大话、讲套话、讲空话。空话、套话尽管不管用,但也错不了、不会捅大娄子。无怪乎,社会上这样评价领导们的讲话:“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而且,开会时说实话、说真话还容易得罪人、碰钉子。由此看来,拿着稿子念也是出于无奈、明哲保身的“自我保护之举”。久而久之,拿着稿子念,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时日长久,习惯成自然。演讲家
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官场生态熏染之下,地方领导们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多耗费在酒桌上、在饭局里。试想一下,领导们疲于
应付各种“文山会海”,还要忙于出外招商引资、迎接上级检查。各种批文、接待和应酬已让他们目不暇接、难以抽身。要静下心来、定下神来读书充电、静心养性,琢磨讲话稿怎么写,简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时间长了,他们距离书本也就越来越远,对于分管领域的业务知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在“唯GDP至上”的执政思路之下,和招商引资、争取上级支持相比,开会发言自然就被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很多情况下,地方开会的意义和目的被定位为传达和落实中央和上级会议精神,以便安排下一步具体工作。因此,地方开会讲话稿的很多内容直接从中央文件中照抄不误,地方领导又怕领会中央意图有误,就一字不差地照着念。
现实中,很多实质性的关键问题、节点问题,实际上“端不到桌面上”,亦提不上“议事日程”,更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的会议上讨论和解决。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因此,开会讲话,对于很多领导而言就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至于文法风格、措辞得当与否,他们也就不深究了。
领导们讲话惯常于拿着稿子念,也是受到中国传统古训的影响。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论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都是告诫人们应该说话
谨慎,否则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还会招来麻烦。自古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个当做儒家的一种留有余地、老成世故的行事准则。
依愚之见,这其实是对孔子这句话的简单化、庸俗化理解。孔子还说:“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孔子绝不是说凡事缄口不言。否则,怎能“知其志”呢?孔子认识到,大话好说,成事不易。所以才要“慎于言”。因此,孔子强调的不是“不言”,而是“慎而不哗”、出言谨慎、要讲文法修辞,要恰到好处,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语言是人们心灵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说话和演讲,是领导与下属、民众传递和交换信息、情感、态度,双方协商、沟通并取得互信的重要过程,也是领导展示其人格魅力、积攒威望和声誉、拉近自己与民众距离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从古至今,良好的演讲才能和沟通能力,都是社会管理者必不可缺的一项能力和素质。翻开中外历史名人卷,从古希腊的梭伦、狄摩西尼、苏格拉底,古罗马的西塞罗,到近现代的丘吉尔、戴高乐、罗斯福,还有我国的领导人、周恩来、等,大政治家几乎都是同时代最杰出的演说家。伟大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天才的演说家。
说句老实话,老拿着稿子念,久而久之,领导们说话的基本技能就会萎缩、退化。在面对记者和媒体、面对社会大众的时候,常常就会消极逃避、敬而远之、无言以对,在回答提问时语无伦次、语言苍白,即出现“不说话”的失语、“不会说话”的乱语状态。这时,经常就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还拿着官老大的架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打官腔、绕圈子,用些空话、老话、套话来应付、糊弄。这不仅无助于事情的缓解,反而可能火上浇油,招致猛烈的社会议论和反感。二是慌不择言,时常发出一些雷人雷语,经网络飞速传播之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譬如,近年来出现的“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等诸如此类的惊人官话。说出此类官话的领导干部,说明其根本不具备脱稿说话的基本技能。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不仅是领导的能力、个性难以得到体现,而且还会大大损害领导的形象、威信和声望。威望和信誉是一种能让下属和众信服、尊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领导们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够“振臂一呼,应者如云”。那么,这种尊重、拥护和爱戴从哪里来呢?依愚之见,这种魅力和力量要从领导们的言与行中汇聚得来。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言是行的基础。如果一个领导与社会精英人士说 话,“说 不 上去”;与底层民众说话,“说不下去”;与“90后”新生代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前辈说话,“给顶了回去”……
如此,领导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又怎么得以攒积呢?
说对话、会说话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为此之故,领导们只有业务精通、深思熟虑、准备充分,在充分阅读、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在讲话时底气十足、拿捏得当、滴水不漏、恰到好处。这时,领导们有丰富的“谈资”储备,就能主动把握“话语权”,自然也就无需老拿着稿子念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故此,领导们还得勤于学习、钻研业务,“台下”苦练内功,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这是在台上“善言”、“能言”的基础。
对于在台上讲话神态自若、思路清晰,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句句在理的领导,众也就自然会高看一眼,就容易提升“美誉度”、攒积人气。他说的话人们就爱听,他做的事人们也就主动配合和帮衬。相反,一讲话就吞吞吐吐、面红耳赤,开会就念稿子,对于所讲问题没有什么主见和新意的领导,或是词不达意、、语言粗俗的领导,众就会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他说的话人们就不那么爱听,他的工作也就没那么容易开展。
诚然,我们不是鼓吹领导们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强调语言是行动的指引、说了就要做,不仅有口头承诺还要多干实事。而且,我们说领导干部说话要有水平,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口若悬河、伶牙俐齿,也并不是要求辞藻华丽、语句工整。最重要的是话要实在、要说到点子上。文风朴实、通俗易懂、求真务实,通常情况下更受欢迎。它让人们,即使是从未与该领导近距离接触的人们,感受到一种真诚、真情、理解、温暖和关怀,这对于执政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