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教学难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 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教学方法:启发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野望》
王绩
(一)导语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颇浓的山野景,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资料助读
1.作家介绍
王绩(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2. 相关背景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3.律诗知识点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础形式之一,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唐、盛唐之间。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有严密格律限制的诗体。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二、课文讲授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饱含感情
东皋    徙倚    驱犊    采薇
(二)再读诗歌,理解题目
“野”,原野;“望”,眺望。野望就是眺望原野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四)读出节奏,品味诗情
1.根据下列标出的断句朗读诗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品味诗歌,你认为诗人抒发怎样的情感?
明确:(1)孤独抑郁之情。(2)惆怅、孤寂情怀。
三、深入分析(合作探究)
品读诗句,鉴赏诗歌。
(一)自选角度赏析“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明确:“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首联写诗人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揭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二)自选角度赏析“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
到好处。
这四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着浓浓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颔联和颈联勾勒出一幅山家秋晚图,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谧氛围,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彩。 
(三)自选角度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尾联运用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采食野菜也不愿意吃食周粟的典故抒情,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怅惘,暗含一种避世退隐的心态。
(四)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情怀。
总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首联:孤寂无依      抒情
            颔联:眼前景象      写景        孤寂抑郁
    野望  颈联:傍晚回家      写景        苦闷惆怅
            尾联:追怀古人      用典
《黄鹤楼》
崔颢
一、资料助读
1.作家介绍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2.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多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
二、课文讲授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萋萋    鹦鹉 
(二)再读诗歌,理解题目
本诗题目点名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采薇教案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参考译文: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在此。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然飘浮在空中。
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天气已经晚了,我的故乡在哪呢?远方雾气弥漫的江面,让人产生深深的愁绪。
(四)读出节奏,品味诗情
1.根据下列标出的断句朗读诗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品味诗歌,你认为诗人抒发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深入分析
(一)细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字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空”字可以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字可以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传达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第四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反衬手法,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5.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明确: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二)品读诗句,鉴赏诗歌
读读诗歌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明确: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妙处:首、颔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空”,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和惆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妙处:描绘了一幅极好的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颗颗苍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妙处:尾联由景生情,漂泊异乡的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故乡却为暮霭所隔,表达出对家乡望不可见而生的无限愁思。 
(三)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总结:这首诗前两联从传说入笔,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后两联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很自然地引起诗人的乡愁。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连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
四、板书设计
            用典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远去
黄鹤楼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乡之情 
五、课后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试那下列这首诗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
鹦鹉洲
唐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3.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