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 主备人:方梦甜
八年级 语文科 课题(学习内容): 唐诗五首( 7)周(3)课时 审核人:何晓慧
学习目标(任务)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
学习重、难点 |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 ||||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 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 ||||
课时安排及其它 | 三课时 | ||||
教 学 过 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野望》 1、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5、 读一读字音 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落晖( huī ) 写一写字形 驱dú( 犊 ) 采wēi( 薇 ) 6、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7、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8、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 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 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 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板书设计 归纳总结 首联 叙事抒情 颔联 远景 静态 惆怅孤寂 野望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采薇教案 本诗主旨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本诗突出艺术特归纳 四、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4、交流感知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主要内容情感 • 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5、研读共品 自由赏析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 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7、巩固拓展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 思乡之情。 )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 |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 |||
作 业 | 完成高分突破 | 板 书 | 水皆缥碧 游鱼细石 视觉 高山寒树 横柯疏条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听觉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 ||
课后反思 | 效果较好,完成背诵默写。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