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和《采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小雅·采薇》是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两首经典之作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古诗,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能诵读两首诗,能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对于诗歌的画面描绘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
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写作脉络,感知诗意,初步感悟诗情。
2.在运用口语交际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发表即席讲话描绘画面,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上存在问题,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2、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感受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2、理解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 讨论法: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频资料陕北民歌《泪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千年前的古代社会,聆听一位弃妇自述自己的爱情故事。
二、解读题目
(一)“氓”
明确:
1、在古代多读作méng,《说文》:“氓,民也。”
2、在现代多读作máng。
3、诗经中的篇目,原本没有篇名,后人取每篇的第一句字词来为其命名。
(二)诗歌的题目为《氓》,那么作者是谁呢?
明确:《诗经》没有唯一的作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民众的集体创造,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氓》是叙写平民百姓的事情,是谁把它收录进《诗经》的?
明确:西周时期设有专门采集诗歌的官员, 称之为采诗官。
三、文学漫步
大家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关于《诗经》的知识。
明确: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采薇教案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2、《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
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总结:《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是天性还不受压抑的时代,人们在大地上游行,自由的相亲相爱。后人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四、情感体验
1、提问:我们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最关键是体验诗歌所表达的 。
明确:情感。
2、教师朗诵《氓》。
3、学生朗诵《氓》。
4、勾勒诗歌情节与情感。
明确: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情感:热情——怨恨——刚烈
五、品读文段
1、塑造人物
问题:从恋爱到结婚,男女主人公在情感上各有何表现?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但是太过热情,为其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男主人公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表现出憨厚老实的一面,但为婚后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埋下了伏笔。
2、共同探究
问题: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明确:
(1)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比、兴:第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
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比: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3、自由讨论
问题:女主人公“三岁食贫”,“靡室劳矣”,为什么还会被抛弃?
明确一:
(1)士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3)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穷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明确二:此女终为情所误。女主人公善良娴美,勤劳、温柔、坚强,但是从叙事(恋爱——婚变——决绝)中可以看出,女子追求自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六、拓展阅读
1、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通过作者对织女牛郎爱情故事的赞颂,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便胜却人间无数”体现了作者对纯洁爱情的歌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体现了秦观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时间、距离并不能阻挡爱情的浪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将《氓》和《孔雀东南飞》作比较,谈谈两首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有何异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