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 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背景,理解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三)、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课程导入:
汉元帝时期,巴山楚水女子,带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风吹草动的茫茫大漠,将自己的秋水化作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坟墓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zǐguī。在势若
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答案。
二、 走近诗人: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
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重庆奉节)暂居。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四、 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正字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学生诵读诗文,思考问题:
采薇教案
l 请结合注释,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l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l 请在原文中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昭君 怨恨
五、 鉴赏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赏析“赴”字之妙。
明确:“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一开始没有写赵军,画这样一幅图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3.明代评论家胡振亨认为,这样威严的句子只适合英雄生长的地方,用在昭君村不合适,也不协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小组讨论)
明确:不同意。
第一,从唱山河的奇异,引出唱美女的奇异。
其二,诗的开头,以“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小结: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ān zhī(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她在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怀念家乡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