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之马纯上学案(教师版)
【相关回目】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人物介绍】
简历:马二先生,字静,名纯上,处州人。担任泰伯祠大祭的终献职务。
学历:考过六七个案首,科场不利,不曾中举。
职业:八股文文选主编。
衣着外貌: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
形象分析:
一、对待工作踏实、勤奋、认真。
马二先生出现在《儒林外史》第13回,与那些夸海口的人不同,马二先生与蘧公孙谈文章,字字诚恳,没有一句妄言。对科举的见解也是一针见血,掏心掏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马二先生做选文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让读者读文章读了这一篇,能想十几篇的道理才最有好处。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吗?
马二先生在选文时也是一心为了学子,希望自己的选文对他人真正有好处,用心良苦。和后来的匡超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18回提到,马二先生批300篇文章需要两个月,匡超人刚刚开始批选文,六天就批了300篇。
此处像是在贬低马二先生,其实不然。马二先生作为选文名家,选文多年,不急不躁。力求批文深思熟虑,有助于广大学子。匡超人却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水平高低且不说,在用心方面匡超人就稍逊一筹了。
马二先生在蘧公孙要求把他自己的名字刻在选文上时,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可见他对选文的严肃认真。
不过,33回又交代马二先生和蘧公孙同选了一本《历科程墨持运》。是蘧公孙干正事了,还是马二先生碍于情面?不得而知。
二、为人率真、古道热肠、仗义疏财、乐于助人
1.说到马二先生的率真、可爱之处,那就是在吃的方面。在蘧公孙家吃饭时说,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暂且不动,倒是肉好。一口气吃了四大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的干干净净,后面又加了一碗饭,也吃的干干净净。
在马二先生一人穷游西湖时,也是多处提到吃的,对风景和人没有深刻的印象,就关心吃。但是吃不起腌肉、鸡鸭,吃碗面,嚼嚼处片、菌干,也觉着很知足,或是吃些饼子也觉着有些意思。
2.蘧来旬因为枕箱被差人讹诈,他也是竭尽所能为朋友解困,在好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自己身上仅有的92两银子拿来给朋友消灾,不求回报。而且劝谏好友把枕箱或
是劈开了或是烧化了,都不可再留着惹事。
3.游西湖时想请神仙算算功名富贵,遇到洪憨仙,洪憨仙想结交他,给他几块包着银子的黑煤,马二先生烧出了八九十两银子,让他相信自己是神仙,从而去骗胡缜胡三公子。结果,骗钱尚未成功,洪憨仙无法继续努力了,咋了?假神仙生病一命呜呼了。
马二先生看他光景惨淡,拿出十两银子帮助洪憨仙的子侄女婿料理好洪憨仙的丧事。
4. 与匡超人萍水相逢,看到匡迥在拆字,说这是寻不出大钱来的,连糊口也不能。后来知道他落魄了,困在外地无钱回家。匡超人提出借一两银子回家,而他却拿十两银子给匡超人,让他回去做些生意,请医生看父亲的病。
对于萍水相逢的匡超人,诚恳地提出边做生意,边奉养父母,边读书,与范进的只知道读书大不相同。不仅解别人一时之困,连以后的营生和前景都替匡超人谋划好了。
三、热衷科举,是科举制度的忠实拥趸者
首先,自己考功名无望了,便编八股文选帮助其他人求取功名。和蘧公孙谈举业,更是长
篇大论,说: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孔子在春秋时期的时候,根据德行、声名来选拔人才,孔子讲“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官禄就在这里了。
孟子的举业是游说做官;唐朝的举业是做几句诗就可以做官;宋朝的举业是讲理学做官;本朝是用八股文章取士,是极好的法则。劝说蘧来旬做举业之热忱,的确是发自肺腑。总结的多全面多到位,对科举制度的热衷显而易见;
其次,在游西湖走到伍公祠这个地方,看到有人请仙,他马上想到自己也去问问功名之事。在游玩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功名之事,可见,他对功名富贵的热衷程度。
第三,初遇落魄的匡迥,对他谆谆教诲: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是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听见你读文章,他心情也会好的。假如时运不济,终身不能中举,一个廪生是挣得来的,做个教官,也替父母请一道封诰,并且又给匡超人细细选择了几部文章。他和匡迥初次见面,并且匡迥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马二先生就叮嘱他用心做科举,我们除了看出他侠义心肠外,也可以品出他对科举功名的热衷。良心发现
马二先生最主要的形象是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迂腐,毫无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重点赏析马二先生游西湖。
马二先生游西湖——全无会心,几乎成了流行的歇后语。
马二先生游西湖的路线是钱塘门、苏堤、过六桥、过雷峰塔、净慈寺、南屏、吴山、伍公庙、湖心亭,哪一处景致不是美不胜收,赏心悦目?就连小学生也会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吧,何况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呢?马二先生只是问游人:前面可有好玩的地方 并且只是觉得走也走不完,甚是讨厌。
马二先生来到伍公庙,作揖看匾联,又看见楼阁中间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个香炉,认为他们是请仙判断功名的,也想进去问一问(嘿嘿,啥时候都不会忘记功名二字)。当听到他们请的是李清照、朱淑真、苏若兰(李清照、朱淑真分别是北宋、南宋著名的女词人,苏若兰是魏晋才女,回文诗的集大成者)说:“这都请的是什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不如去吧!”
更可笑的是,他看西湖里的打渔船一个个如小鸭子浮在水面上;又看那湖光山,没说出“
湖光山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句,而是引用《中庸》词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句话本来是形容地盛大能生万物,马二先生用来形容水,圣贤书让他的语言都僵化了,他哪里还有活人的生动的情趣呢?
在他和范进这样的人身上,反衬出文学对生命的滋养作用,范进不知道苏轼,马二先生不知道李清照,他们只关心八股文章,只关心功名,不是非常清楚地说明了科举时代教育的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