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攒聚(cuán ) 浑身解数(xiè) 悖论(bó ) 哽咽(yān)
B. 地壳(ké) 如法炮制(páo) 奔丧(sāng ) 黄晕(yùn )
C. 怒号(háo ) 怏怏不乐(yáng) 暴虐(nüè ) 孱弱(chán )
D. 砭骨(biān ) 举箸提笔(zhù) 庇护(bì ) 告罄(qìng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俱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
B.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淅可闻。
C.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D.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蔼时,春天就来到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良心发现
B.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木兰当户织
D. ①隐天蔽日。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他使了个眼。(因果复句)
B. 先前的紫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递进复句)
C. 只有等到风停了,雨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影子才会赶来吧?(条件复句)
D. 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还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递进复句)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B.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C. 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D. “我跟你玩儿呀!”这一天,忽然有谁在他耳边轻轻地这样说。
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
D. 莫道不销魂⑼,帘卷西风⑽,人比黄花瘦
二、(8分,每小题2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
7.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B“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
C“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并不比中国早”暗示日本的医学研究并不比中国早,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要到日本来学习医术,实属无奈之举。
D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反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
8.下列对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被动地观看毙中国人实在是自己遭到的一种不幸和厄运。
B.作者在幻灯片里看到了中国人的不幸与命运。
C.作者在幻灯片里看到了被毙的那个中国人的命运。
D.学生们在课堂上观看幻灯片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9.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慎,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 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临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看电影事件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C“道不同,不相为谋”,作者与清国留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机不同,所以作者宁可离开东京去条件艰苦的仙台求学。
D“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弃医从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主要叙事线索,是明线,全文暗线则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三、(6分,每小题2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其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
B“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别的任何事情他都做不了。
C“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D一“贪”一“惜”,一“伴侣”,写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既深刻,又形象
12.对划线的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B.选文对闻一多先生学者形象的刻画已经较为详细而生动,此句其实可以删除,这样使得文章更加的简洁。
C.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本文写闻先生治学的严谨,只用了书写的一个细节,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D.该句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13.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虽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但是过于繁复。
B. 这一部分写法是先记其“行”,然后引用闻先生的“言”,再进行议论。这部分写法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而这些话又是闻先生致作者信中亲笔所书,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切。
C.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这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
D. 今日看来,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因此,作者这部分记叙,对于突出闻一多的的精神作用甚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