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苏武传》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①。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②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辞:口供,受辞即受审讯。②膏:肥美滋润,这里用作动词。③北海:匈奴北部边境,今贝加尔湖。④羝(dī):公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使卫律召苏武
(4)匈奴以为神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4.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答案】
1.(1)通“避”,躲避 (2)踩踏 (3)派,命令 (4)把……当做
2.(1)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2)单于更加想要苏武投降,就把他幽禁起来,放在大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吃的、喝的。
3.甲文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和“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彩。
4.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告诫人民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劝勉人们保持“本心”,
不丧失羞恶之心,重视“义”;苏武被扣匈奴后,无论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上无人处”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故患有所不辟也”意思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2)“蹴尔而与之”意思是“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3)“使卫律召苏武”意思是“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来受审”,“使”,派,命令。
(4)“匈奴以为神”意思是“匈奴把他当成神人”,“以为”,把……当做。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为”,为了;“奉”,侍奉;“穷乏”,穷困;“得”通“德”,感激。
第二句中,“愈”,更加;“降”,使……投降;“乃”,就;“幽”,幽禁;“绝”,断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技巧的分析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对文中的类比手法进行分析。
如甲文开头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作者用对鱼和熊掌的舍取引出下文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用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根据甲文把握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的特点。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之中,坚守本心之人舍生取义;如“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认为义重于利;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不义是可耻的。
然后根据乙文概括苏武的特点。如苏武被单于扣押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武不应”,面对“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的威胁,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放置“北海上无人处”,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最终“须发尽白”之时才回归大汉。苏武面对威胁利诱始终没有变节,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
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