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
课题
鱼我所欲也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作家作品
“性善论”的要点:
      “善”是人的本性。
人有四种“本心”:
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2.文言文节奏划分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二、课文初探
1.朗读节奏划分
(课文朗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 /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读准字音(见课件)
3.重点词语解释及逐句翻译(详见课件)
三、深入探究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设喻引出论点,由浅入深, 自然明晓。
3、为什么要”舍生取义“?作者有哪些理由?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原文)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作者做了什么假设?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5、在孟子看来,为什么能舍生取义?(请用原文回答)
文中原句: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本心——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7、接下来怎样论证的?
正面举例舍生取义
8.《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贫贱不能移
9.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排 比 句 式
四、写作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论证思路)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比喻论证)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对比论证)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板书归纳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课堂提升
一、重难点句速译。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人所固有的天性(羞恶廉耻之心)。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10、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1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1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13.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
加强基础,巩固课堂内容,提升学习能力
课堂练习
二、古今异义词释义。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3、则凡可以得生者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愿动词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义:应该;把              今义:能愿动词
三、一词多义速解。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7.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特殊句式列举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万钟)”,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五、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给)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
(但是,表转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六、重点虚词速记。
1、之: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起提宾作用  就
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人家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仪而受之
2、为: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因为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为了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做
故不为苟得也    做
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转折,却
呼尔而与之
表示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表示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示原因,不译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目的,就
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表示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对象,对、对于
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表示假设,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结果,就
引导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语文能力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课件展示,抛砖引玉)理解教养,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拓展延伸
1、 在我们现代社会,“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坚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利”指一己之私利。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2.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1)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3)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4)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4.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勿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比如当人民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