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它古文他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方式1.采取“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答案吧。
方法三: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介绍作者并解题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 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
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 《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 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 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多种方法、不同类型学生、教师范读)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死亦我所恶(wù   罪恶(è)  蹴(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
2、生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四、自主学习、弄懂词义、合作翻译  (补充翻译内容)
【第1段】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注释]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兼:本义为一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同时得到。
[原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注释] 甚:超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原文]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文]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注释]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原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注释]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莫:没有(什么)。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原文]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原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躲避祸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注释]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原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五、结合自主预习提纲,讨论下列问题:
1.《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证明了文章“舍生取义”的观点,增强了文
章的趣味性。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明确:指羞恶之心
六、总结鉴赏第1段。
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的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一、复习第一段词解、翻译并提名背诵课文。学习第二、三段。
【第2段】
[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译文] 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注释]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这里指的是饭。羹:带汤汁的肉。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物。
[原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过路的饥饿的人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注释]尔:助词。 蹴:践踏。与:给。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
【第3段】
[原文]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处呢?
[注释] 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十斗为一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表假设,如果。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原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译文] 是为了宫室的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注释] 为:为了。与下文的“向为”“今为”的“为”都读wèi。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
人。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与:yú同“欤”,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么”。
[原文]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 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