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4.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方式和语言特。
5.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
辩艺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教师板书课题:9 鱼我所欲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文本知识
1.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儒家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孟子吗?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预设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预设2: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课文背景
教师:通过本文的作者介绍,我们了解了作者孟子,下面一起来了解《孟子》一书。
预设:《孟子》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二)预习检查
读一读生字词。
2.解一解词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教师: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内容吧。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
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教师:同学们,下面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教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学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太笼统了,应该简洁一点儿,即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2:舍生取义。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语句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生1:本文开篇用鱼、熊掌类比生、义。
学生2:运用类比,是比喻论证方法。
教师点拨:这里用鱼、熊掌作类比,有舍鱼而取熊掌。从而突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个比喻论证,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教师指导:比喻论证注意问题①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且是具体、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