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读后感分享
  一、教学设计:
  1、通过分组展示的形式,分为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你所不知道的鲁迅四个专题,引导学生到作品与自身生活的联系,旨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四个专题展示的形式各不相同,有文字展示、图片展示、朗读展示、表演展示等,形式多样、发散思维、尊重学生个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分享活动是建立在教师导读、学生充分阅读、师生以及生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是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思维碰撞后的沉淀,在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好总结和拓展引导即可;
  4、根据学情,这是学生进入初中读的第一本名著,在深度上不必做太高要求,关键是培养阅读兴趣,在认识的问题上拉近与经典作品的距离,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经典中读到自己,读懂自己。
  二、活动准备:
  1.分组收集资料;
  2.分组讨论、形成文字;
  3.制作幻灯片、思维导图,做到图文并茂。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导读课型:
  读后分享,活动展示课。
  五、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小组答题
  1、小组必答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2、小组抢答题,答对者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各小组专题展示
  活动一: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
  提问:在你们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
  1、贪玩的鲁迅和贪玩的我;
  2、好奇的鲁迅和好奇的我;
  3、对学习不感兴趣的鲁迅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我;
  4、讨厌啰嗦的鲁迅和讨厌啰嗦的我;
  5感激他人的鲁迅和感激他人的我;
  6、鲁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
  活动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1、小剧本长妈妈藤野先生
  2、请大家猜猜剧中的主人公是谁?
  3、结合原句分析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
  4、小结:
  A、选取典型事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B、运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1、展示原句及观点(朗读及分析)
  示例: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
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了。(作者认为要保护儿童好奇心,激发儿童求知欲,懂得扩展课本以外的知识。不盲目、死硬学课本知识。)
  B、《二十四孝图》: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长辈禁止,呵斥,甚至至于打手心。”(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束缚,不满封建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儿童读物题材的严厉批判。)
  2、展示思维导图
  A、发散型的思维导图,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为出发点,从《朝花夕拾》中选取了4个章节的6个片段,黑字体是章节中的各个片段,红字体是小组讨论后得出的心得体会。
  B、树型思维导图,树干是从文中出的5个鲁迅对于儿童教育观点理念的观点,从5个观点理念中,出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段,黑字体是文段的内容,蓝字体则是小组对于文段的点评。
  活动四:你所不知道的鲁迅
  1、提问: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一直都是严肃的代言词,但这位民族魂又是怎样的人呢?
  2吃货鲁迅;
  3、鲁迅趣事;
  4、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作品集《坟》的封面。
  ()教师小结:
  1、按小组得分颁奖:林海音《城南旧事》
  2、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能够有以下三点收获:第一是能够学习到读书的方法。鲁迅先生在谈读书的时候曾经说过,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认真、细致,要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词语、一个文段,如何去赏析一部作品,并且真正地去走入作品的本身,然后到可以探究的专题来跟同学们分享。第二点,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一次活动,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读书交流的方式,
比如说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演讲比赛、朗诵会还有辩论赛的形式来开展读书活动。第三点,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书,读好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道理非常简单,也就是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广泛地阅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你走进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你会看到墙壁上有这样一幅校长寄语《让书籍点亮人生》,希望大家能够读好书,以书为伴,以书为鉴,努力丰满自己的羽翼,在人生的蓝空大鹏展翅。